《传习录》陈九川第十篇原文见下图:
这一章只有非常简单的一问一答,两句话就讲完了。可是返回去再读一遍,你会发现如果只是简单地翻过就太随便了。
生活中,不知道有没有人夸过你:你这件事实在做得太好了,简直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如果有,你是怎么回答的呢?
有些人会沾沾自喜:那当然,咱可是专业的,不是吹牛,除了我,也没有谁能做到了。
有些人会表示谦虚:勉强吧!尽力而为而已,幸不辱命。
或者,大家觉得后者的态度已是谨慎而谦逊的了,但是还有一种人,始终能看见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
在收到赞美时,他们往往会说:这个还不是很理想的状态,我还要继续改进。
旁人有时候会误会,这是他们变相的抬高自己。其实不是,是他们真的在时刻总结反省,寻找可以做得更好的路径。
他们不会沾沾自喜,也不会假装谦虚,在他们完成当下的那一刻,他们就开始在思考如何能够做得更好,甚至已经发现了怎样可以做得更好。
已经摆着眼前的成就已经无法引起他们的注意,更高境界的挑战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为他们知道一定还可以更好,只是自己还没能做到。
这种人,向未知挑战和探寻就仿佛成了他的使命,也能给他的生命注入无限的活力。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就是这种人的代表。
在他之前手机的功能只有打电话,收发信息,玩简单的游戏,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的最大差别只是能不能随身携带。
在他手里,手机除了这些手机应有的基本功能之外,从一开始增加的可以听歌,拍照,录像渐渐演变成了今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工作、学习、消费无所不能,人手一机的生活必需品,甚至将“机不可失”这个成语的意思都赋予了多一重的意义。
他手里打磨出来的每一代产品使用起来都让人觉得耳目一新,看起来是那么的完美,可是他总会在下一个产品上给你更多的惊喜。
这种能力真的太让人赞叹了,人们会好奇,他是如何做到的,其实都是因为他自己对于产品的追求永无止境。
而且他深谙一个道理,每一次当下的成功是下一次进步的基石的同时,也会是下一次进步的限制。
是基石也是限制?没错,是基石也是限制。
因为有了当前的成功,如果想要更成功,就已经站在了一个稳固的基础上。但是,如果你满足于眼前的成功,甚至就只想保持现状,不愿意再向更高的难度挑战,你就可能永远停留在当下,无法突破。
这种感觉说起来可能会让人觉得神奇,但是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可能出现,只是你可能没有发现而已。
我是一个臂力很弱的人,两只手加在一起能提得动的东西最多也就三十斤,而且仅限于提,如果举起就可能要减半都不止了。
刚去上体能训练的时候,教练让我们单手举壶铃,很丢脸的是,10斤的壶铃,我两个手都举不起来,最后我只能用一斤都不到滚筒代替。我一直觉得如果我能举起个5斤重的水壶铃就已经很不错了。
在练功房里练了两期体能后,我竟然可以举起了我之前举不起来的水壶铃。而且我知道只要我继续努力,我一定还可以有更大的进步。
而我的体能有了很大的提升后,平板支撑可以随时标准动作撑下来150秒以上。有一次朋友看我撑完,赞叹到,女孩子这样真的很不容易,应该能完成的也不多。
如果是以前,我肯定会沾沾自喜,可是现在的我回答他:这只是基本而已,再练几期,我应该可以做得更好。
虽然,我以前也经常写文章,但是我从来没有能坚持每天一篇,而且长期保持1000字以上的写作。在开始接受日更挑战的时候,我觉得每天100字,能坚持100天,我就已经是很厉害了。
从开始写日更,每天搜肠刮肚的凑字数,到现在每天可以稳定2000字左右的写作,而且相对主题清晰。从一开始咬牙切齿的坚持一周,一个月,到现在我已经连续写了200多天。
换了是以前,我会觉得自己已经很厉害了,可是现在我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有更多的提升空间。
有人问我,你都写了几十万字了,你还要这样写多久。我也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还有很多很多想要写的,也还有很多很多可以写的在等着我去写。我不想停,也不会停。
如果,我们只满足于眼前的成就,就失去了上升的空间。
人只有站得越高,才能看得越远,也只有做得越多,才能想得越多,想得越多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启发,也才能得到更多的创新契机。
永远不要做一个满足于现状的人,如此人生将过早的失去追求,也就失去了意义。有追求的人生才能充满乐趣,有追求的人生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