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的菜园子到灶房
文/土家霜妹
鲁迅先生有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是童年的回忆,温暖的意象储存。我的童年没有百草园,却有菜园,没有书屋,却有灶房。
乡下,每家每户都有菜园,大的或小的,种的菜品大同小异,那是乡下人一年生存的必备物资。
四季的菜园
我家的菜园分几块,最大的一块离家不到5分钟的路程。那是一块类似长方形的土地,土坎下是水田。每个季节,种的菜是不一样的。春天,撒下辣椒种子,种下红薯藤,培育瓜苗。春天,最让我心动的是豌豆。那嫩率的豆角烧饭,味道简直巴适极了。
我最喜欢的是夏天的菜园。纤柔的豇豆藤曼在竹竿架子上,依偎的姿态透露无限的温柔。小朵的紫色的小花,之后结出一根根细长的豇豆来。豇豆边上的土墙边,匍匐着黄瓜和冬瓜。冬瓜是肥胖的娃娃,黄瓜是秀气的姑娘,她们各自默默长着,相安无事。
夏天的菜园里,一眼望去,葱葱郁郁。夏天的清晨,我跨上竹篮,去采摘一天的蔬果。每次摘豇豆,都要轻轻的,不然要破坏藤曼的生长。再摘几个茄子,巴拉几个辣椒,不一会,我的篮子装得满满的。
有时,一些小虫子会在藤曼上。儿时的我胆子很大,把虫子捉开就好啦。要是现在,看到菜虫子,我肯定要被吓得尖叫。
秋天来临,菜地里慢慢地安静下来。那一场绿色蔬果的盛会,在秋风的絮语中消停下来。秋天,是萝卜白菜带头的阵地。菠菜,茼蒿菜也是主要角色。
冬天,雪会盖住菜园。白菜临霜傲雪,老人说“被霜打过的白菜更甜”。我倒觉得,这些矮矮墩墩的白菜是菜地里最后的士兵呢。
四季的菜园,是乡村一年物候的缩影。这里,顺四季的温度湿度,一切自然生态。乡村的四季,菜园的四季,让老人和孩子吃得健康和安心。
富有食欲创造力的灶房
乡下的大菜是腊肉为主,还有酸渣肉,扣肉等。我不想浓墨重彩地描述肉食的美味,更想分享属于乡村的“零食”。
烧包谷,烤土豆,烤红薯是这些乡村零食的代表。柴火的热度,配以天然食材的纤维,那质感和口感真棒。金黄的外表,一层薄薄额柴灰地下,是一场热气腾腾的美食之旅。
我喜欢自己烤豆角。把嫩嫩的豆角穿在铁丝上,伸进灶里,不到两分钟,一串原生态的烤豆角出路,放上一点点辣椒酱,这是我童年的最爱。
厨房里的柴火烧出来的饭,锅巴配上米汤,富有营养。再打些红薯或者洋芋粑粑,一碗都是满满的营养饭菜。
厨房的顶上挂着腊肉,那些用卯子串起来的腊肉是一年的主要肉食储藏。厨房的碗柜里,有碗,盘子,还有擂钵。用擂钵捣出来的蒜蓉,胡海椒是最好的下饭菜。厨房的角落放着土坛子,里面腌着酸菜或者渣肉。
菜园和灶房里的教导
播种的季节,奶奶告诉我,每个土坑要放适量的种子,放多了种子发不出来,放少了又浪费土地。哦,我明白了,适量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奶奶说,要想种出好的菜,就要勤加耕耘。松土,除草,施肥,不能有一点点松懈。现在,我长大了,经历了更多事情,才逐渐明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真正含义。
在灶房烧火,年幼的我总是把灶孔塞得满满。奶奶教我“灶火要虚,做人要实”。灶空里适量的柴,才有更多的空间氧气得以燃烧。灶心虽虚,做人却要实,这是实在,也是踏实。
虽离开菜园多年,没有烧火做饭,我对于菜园和灶房给我的教导铭记于心。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做人踏实,也要讲究做事方法。
土气,是一生的底气
菜园里,有泥土。泥土是蔬果生长的基地,“土气”是滋养蔬果的营养。这些“土气”也滋养了我。那份和泥土一样的质朴,单纯是乡下人的底色。
灶房里,有柴灰。柴木从山里来,变为灰尘,最后成为肥料,回归自然。这是多么生态的循环的一生,也是有用的一生。
我从农村来,从菜园的泥土,灶房的柴灰堆来,我曾被许多朋友说“土气得很”。事实也是呢,我不会化妆打扮,不会许多时髦的东西,显得土气。我从未否认 自己是“土妞儿”,谁让我心系故园呢?
总有一天,我终会不再“土气”,可是心里的“土气”不会失去。
那份“土气”,是我对菜园和灶房的牵挂和怀念。
从乡村的菜园子到灶房,这些绿意盎然的形态,质朴纯一的柴灰,晕染了一个梦和前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