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宝的脾气一直时好时坏,上一秒还喜笑颜开,下一秒可能就痛苦流涕,最难捱的是他没完没了的咧咧,萦绕在耳边,纠缠在心头,挥之不去,却又无可奈何。看得到他的难受,却不明了,问他,他也说不出来。当妈的,此刻,才觉得最难受吧。
今天早晨起床有些晚了,他却一直嚷嚷着没有睡够,我于是跟他说:今天我们的时间有限,还有20分钟我们就要出门。这20分钟,你可以睡觉,也可以洗漱换衣服,但是到点就必须出门,这个我们都不能改变。
可想而知,对于一个孩子,说出这么理性的话,他心里有多么的纠结。明明此刻的感受就是好想睡觉,却受到20分钟的限制。既不愿意脏兮兮的出门,有割舍不下想睡觉的念头。最难受的是,妈妈此刻的理性,对他来说,忽略了他的感受,冷冰冰的事实,他体味不到爱意和理解,才是心痛吧。他哭了,很伤心,从卧室一直伸直胳膊到卫生间门口,要一个抱抱,但是我只顾着想让他自己接受自己的催促,而不是我。
我们一起洗漱,我刷牙,他要我停下来等他。我告诉他:我刷我的牙,你刷你的牙,你能决定你要不要刷牙,但是我的事情我自己决定。他哭,我继续刷牙,他也跟着刷。刷几下,就停下来哭喊几声。
洗脸的时候,又不让我放水,反复劝导几次之后,没有效果。我于是说:小宝,你可以不洗脸,但是我要洗脸。如果你觉得不想用这盆水,那你现在旁边等着,我要用这盆水洗脸。
他拒绝我的提议,仍然反反复复的折腾着水龙头。我不动声色,只是看着他,再不说一句话,淡漠的表情,既不高兴,也不动怒。
小宝忽然抬起头,看着我“妈妈,我再不这样了,我不惹你生气了。”
我淡淡的“嗯”了一声。
他问我“嗯是什么意思?”
我说是听见了的意思。
他又问“相信我吗?”
我说“嗯”。
他继续问“嗯是什么意思?”
我不再说话,因为过去每次都说相信,他却很少做到。我并不是指责或者怨恨他说到做不到。对一个3岁的孩子来说,说到已经不容易,至少在我看来,他说到证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引起了我的不满或者生气,并且愿意通过自己的方式希望我能够开心一些。
之后小宝一直很配合,直到进电梯他都没有再咧咧。在电梯里,我跟他说,他今天说到做到了。从说完之后一直到目前,像他说的那样,没再哭闹,很厉害。
尽管我对于孩子的情绪或者脾气的处理方式并不是最好的,但是确实当时情况下我所能选择的最好的处理方式:保持冷静,划清界限。
我在心里不断的告诉自己:这是他的情绪,不是我的。
把孩子的情绪和自己的情绪分开确实很难。父母或者其他家人经常是被孩子的情绪带着走:孩子哭闹,父母也争吵或者烦闷,进而对孩子发脾气;孩子开心,父母也欢喜,觉得看孩子哪哪都爱的不行。
实际上,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孩子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是正常的。只是做父母的时常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孩子时时刻刻都开心。作为一个大人,经过了几十年的人生磨练,尚不能做到时时开心,何苦为难一个孩子呢?更何况他还没学会如何控制情绪呢。父母期望的“时时开心”估计连得到的修行高人也难做到吧。
不想被孩子的情绪牵着走,最好的方式就是给情绪划界限。
孩子有孩子的情绪,父母有父母的情绪。当孩子的情绪不好时,做父母的如果能够帮助孩子缓解和释放情绪,那自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做不到,也不要沦落到最坏的——在孩子发脾气需要心灵安慰的时候,父母训斥孩子或者要求孩子把情绪收起来。
父母可以采取中间策略,就如我之前的方式:不动声色,静待孩子的反应。孩子有自己的情绪,也当然有权利感受自己的情绪。成年人的每一次情绪波动也并不是非要人安慰或者告解,孩子也一样。静静地陪着他,让他经历和感受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委屈还是不满,发泄出来了,心里的那股拧巴劲儿释放出来了,他也就轻松了。
情绪就像是泼出去的水,没有回头路。
孩子发脾气,最忌讳的就是父母让孩子把情绪收回去。情绪不是汽车,能够踩急刹。它更像是泼出去的水。父母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在泼水的时候不要泼到了别人,更不要伤及自己。
一些父母对孩子“不许哭”“把嘴闭上”“把眼泪收回去”之类的要求,或是“再哭就不给你吃饭”“再哭就不带你出来”“再哭就不爱你了”之类的恐吓,或是因为孩子哭闹而打骂侮辱孩子之类的行为,其实都是让孩子的情绪经由父母这个介质重重的伤到了自己。这种行为会把孩子情绪的出口堵上,至少孩子再难在父母面前表现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情绪。
接受孩子的情绪,孩子便不会被情绪所伤。进而帮助孩子疏通情绪,引导孩子更健康更安全的情绪释放方式。这种释放的方式很多,大家可以上网搜索一下,再根据孩子的大小进行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