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耕民族的后裔,从骨髓里面我们就继承了先民们的基因,然而这些基因中所能展现的优异品质、高尚精神和朴素理念,却很少在我们的意识中被识别出来。在商业文明和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也许我们会认为农民意识就是小农意识(保守的自私的小富即安),是应该被淘汰的甚至是唾弃的,然而我们所理解的这种农民意识是以偏概全了,因为从农民身上我看到了最为伟大的一面,甚至不过份地说:所有人都是农民。
农民精神或者说农耕文化中有几点最为优异的品质需要我们去继承与发扬,这继承与发扬所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古老文化的传承,更为重要的是获得生命的幸福与满足。
任何时候,生存是所有人幸福与满足的基础。而民以食为天,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农民或者说以农耕为业的家庭是人类生存的基石。
个人的成长是生存与幸福的基础,是第一位的。
首先农耕也是技术活,一个有“好把式”的农民,通常会生活的更为美好一些。因为即便是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那也是普遍于大多数人的,其中那些“好把式”会在灾年更多地避免损失,而在丰年则比其他人收获的更多。因此,个人种植能力的成长和为此而开展的思考和行动,使农民在农业种植方面的技术代代相传以及不断革新,乃至于到今天大多数人可以不从事农业工作却依然不愁吃喝。
今天我们大多数人不再从事农耕,然而有没有在任何你所从事的职业中去关注个人能力的提升呢?
我看到的是少数人有这样的觉悟:即便不喜欢当前的工作,为了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也要想办法将当前的工作干得出类拔萃。换句话说,即使当前的工作不是你未来一生的事业,你仅仅是想要在目前的岗位上混口饭吃,那你也要将这份工作干好,甚至做到最好; 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经由当下的努力而获得成长。
然而大多数人的思维是:先混着再说,等哪一天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我就会努力。
让我们展开联想,当一群由于自然灾害而背井离乡失去土地的人们,来到一块新的天地。那些有着“好把式”的人将会以最快的速度开始努力于他们可以预见的收成,而那些没有能力的人却只能做些辅助工作,甚至无事可干。勤劳的前提是你要会干,而且会巧干,否则累死也不一定有饭吃。而一个有能力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这无论是在和平年代还是民不聊生的乱世,一个优秀的人永远都更有机会脱颖而出。
除了能力以外,还有一些同步成长的层面也需要关注: 比如思维的敏锐,语言的磨砺,行为的纠正,信念的更新,精神的成熟乃至灵性的智慧。
关键的关键是更多有意识的主动成长,而不是无意识的被动成长,所以我们要越来越有意识的知道自己所选择的能给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带来什么?
丰收是里程碑,而不是最后的终点。
成绩或成就乃至成功都不是终点,如同一个农民知道获得了一季的丰收,乃至粮仓内的谷物能够让其一生享用不尽,都不会让其感到是一劳永逸。正所谓有时常思无时苦,丰年常积灾年粮。一个农民在觉醒以后或者说他自命为一方水土的主人以后,往往就不会再安逸于一己的温饱,他会关注未来以及子孙后代,所以才有兴修水利,推行更优化的农耕技术,乃至让沧海变为桑田的决心。人类也正是在这种生生不息地酝酿中得以繁衍和成长。
反观自誉为商业文明的我们,有多少人以巧取豪夺而致富,以欺骗愚弄消费者而谋生,这些并没有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的人们却享受着比一般人更优越的生活,我想这并不是一种进步的表现,甚至远不如我们古老的农耕文明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可喜的是放眼于整个世界,特别是那些以科技与智慧获得财富的人们,他们凭着一颗良知的内心以及从农民身上继承的耕耘精神,并没有止步于已经的成就,而是再继续的开创未来,这也许是我们应该去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无论你是为了活下去;
还是为了去开创一个新的世界;
你都要铭记这条路没有终点。
价值比估值更重要,粮食因为解决饥饿而有价值,并不是粮商的估值所给予的价值。
农民种粮食的初衷并不是想要这些粮食的价格被高估,因为对于农民来说首先要保证自己能够有活下去的吃食,换句话说在有余粮的情况下,高估值才有意义。这种质朴的初衷,让农民的内心清晰地理解他们对自己的收成所能够判别的是价值,而不是别人赋予它们的估值。
万众创业的今天,有相当一部分人所关注的是估值而不是其产品或服务本身的价值,这真的是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因为当在意估值的时候,就会忘记产品或服务自身的价值,会不由自主地去做那些提高估值的事情,比如华而不实的包装,大量难以转化为购买行为的粉丝或用户,建立复杂的具有欺骗意味的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狗买单的交易结构等等,从而忘记了商业行为的本质:即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我们知道,估值是锚定在价值上的,一个没有价值的东西如果被高估值那就意味着是一种欺骗,只有具有价值且不断增值的东西才能够有估值的增长。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人们希望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被高估值,因为在他们看来一次性交易完成以后,就不需要再去管别人怎么样了。所以各种炒作,各种假货,各种以次充好在我们的商业领域简直到了俯首皆是,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社会是在进步的,这种商业模式或行为都注定是短期的,是不可以持续的。因为所有那些最后一棒接受了高估值的人都会逐渐觉醒,发现他们被骗了。
即使我们不从道德层面来进行谴责,仅从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层面来看,这样只关心短期估值包装而忽略长期价值积累的行为,将会让我们养成投机的习惯,一两次投机也许有效,从长期来看则是无效的。而且最可怕的是由于这种恶习,让我们自己乃至整个团队甚至行业都缺失了创造价值的能力。站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一个没有创造价值能力的行业、团队或个人,都注定会被淘汰。
耐心耕耘,持续积累,总有收获的那一天。
农耕文化对于急功近利类似的比喻,最为贴切且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是成语:“拔苗助长”,一种再愚蠢不过的想法了。一位诚实的农民一定会相信持续积累所能达成的结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将是他们至死不渝的信念。前不久我与一位弃商经农的朋友聊天,他告诉我他住在农场里能够听到植物生长的声音,我不知道这种体验的真实性,但我能从他的眼神里看出他坚定不移相信着属于他的收获季。
然而现在的商业社会中,浮躁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人们缺乏农民那样持续耕耘的耐心,总是希望快一点能有结果,甚至将不顺利的过程都当作没有好的结果来理解。于是内心底就会逐渐产生焦虑与不信任,而外显的行为也大多表现为不断地调整、干预乃至放弃。缺乏耐心,就不会将每件事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不懂积累,就会更关注估值,甚至为此而自欺和欺人,因为他们只关注短期效益甚至只关注如何从投资人手里弄到钱,他们从来都不会去思考最为重要的事情——什么才是产品和服务真正的价值?
耕耘需要时间,积累需要过程,失去耐心其实就是在失去效率。因为内心的急躁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拔苗助长的措施是一种自欺,同样是在降低效率;而那些失去耐心的加班加点,恐怕也不会真正提高我们的效率,那反而是一再提醒我们没有效率。所以最后大多数人失去对于工作的耐心,都是因为先失去了对低效率的自己或团队的耐心。
耐心并不意味着忍受低效率的工作;
而是不断提醒自己:所有困难都是达成目标之前
我们的必经之路——而这才是耐心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