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洪
1
在上海打拼了六年,而依旧没有出人头地的朋友,在春节过后,还是跟随上千万的返城大军,一齐回到了上海。
我调侃他:“你不是说这次回老家,就准备不回来了吗?怎么还开启了沪漂模式啊。”
朋友笑笑说:“以前总想着背井离乡,就为了出人头地,现在觉得背井离乡,就为了活个自在。”
后来在朋友一番强烈的吐槽后,我才知道,他为什么会说出那句意味深长的话。
朋友的老家,是一个十八线外的小县城,那儿资源贫乏,观念落后,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人际圈。
他返乡刚到家,就有七大叔八大姨来问他:
这次过年带了多少钱回家啊?你那个谁谁谁都开奥迪回家,你什么时候买汽车呀?咦,怎么连个媳妇都没带不回来,都这一把年纪啦······
朋友礼貌性的自嘲了两句,竟引来亲戚们的一片依稀感叹,从此他被众人判定,没有出息的一类。
他想尝试下在县城的百货商场从事管理工作,就去问了在里面工作的老乡。
答案是,工作很轻松,一个月四千,但是你要是走不了关系的话,基本没有往上爬的可能······
朋友感叹,我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北上广容不下肉身,三四线放不下灵魂了。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怀念家乡,而是家乡已给不了我们想要的自由。
很多时候,我们背井离乡跻身于大都市,不是向往它的灯红酒绿,而是希望有一个更公平的舞台。
2
小地方,是人情至上的社会
在人情社会里,做人的颜色是灰色的,不是黑白分明的。
这一点,在路遥笔下的《人生》一书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
主人公高加林出身于农村,那是在黄土高原上,一个偏僻的小地方。
他家境贫寒,父母是地道老实的农民,但他骨子里却有着满满的抱负和志气。
由于他在校出色的表现,毕业了便在农村当了民办教师。
刚开始两年,高加林工作踏实,努力自学,并期望有一天能通过考试,成为正式的国家教师。
但突然有一天,他教师职位毫无征兆的被学校下掉了。
原因很简单,他村里的支部书记的儿子,中学毕业了。
而支部书记和校长已是老交情了,所有民办教师都有一定的家庭背景,唯独高加林清贫子弟一个。
在那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毫无背景的高加林瞬间从教师被贬为了农民。
他愤怒,他仇恨,但他更多的,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无奈。
然而不久,高加林命运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他多年在外从军的叔父,突然衣锦还乡,直接上任了劳动局局长。
村里村外,左邻右舍无不对他投来殷勤和谄媚。
过去下他教师职位的支部书记和校长,立马变得惶恐不安,生怕有了靠山的高加林会他们进行报复。
直到突然有一天,高加林莫名其妙的接到一个消息,他直接被分配到县城当记者了。
从此,前途一片辉煌。
他随后发现,原来是那个支部书记和校长,耗尽了关系才把他找到了这么一个大后门。
为的,仅是在他叔父的权威,求一份太平。
人情网、关系链、好利害不问是非、重关系不重能力······这便是小地方生存之道。
并且,在这种小地方的人情社会里,养成的人格和品质,很多是卑贱的。
因为环境相对封闭,团结当然比原则重要;
因为是人情社会,处好关系自然比是非分明重要;
因为资源贫乏且观念落后,人际关系自然比个人能力重要;
于是,在整个相对封闭的社会里,都弥漫着一种挥散不去的邪气,弥漫着一种欺软怕硬、世态炎凉的气息。
而在这种社会气息里,往往也只有卑贱才能畅通无阻。
3
在熟人社会里,人会被世俗同化,被群体的眼光捆绑
作家王晓波讲过一个故事。
王晓波的太太是社会学家,有一次她到一个南方小山村去做调查。
因为村子不大,所以每个人都在别人眼皮底下生活。
随便哪个成年人,都能把全村每个人数个遍,别家庭关系如何、经济状况如何,无不在别人的视野之中,岁数大的人还能记得你几岁出的麻疹。
每个人都在数落别人,每个人也都受别人数落。
于是,在这种熟人社会里,便形成了一条非常粗的纽带,把所有的人捆绑在一起。婚丧嫁娶,无不要看别人的眼色,个人不可能做出自己的决定
王晓波太太去调查时,当地人正给自己修坟,无论老少、健康状况如何,每个人都在修。
他们把附近的山头都修满了椅子坟,因为这种坟异常的难看,导致当地的风景也异常的难看,像极了一癞痢头。
因为当地人都这么做,也就都丧失了审美观,还有人劝她找个好地方,也给自己修一坟。
当王晓波太太问他们时,他们也答不上来为什么要这样生活,要修这座坟。
他们能给出的解释,就是因为大家都这么做。
这让也我想起了大家都耳熟能详,西北放羊娃的故事。
放羊,挣钱,娶媳妇,生娃,放羊·······
我想,如果有人再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放羊娃必定也同样回到:因为大家都这么做 。
这就是被封闭的世俗风气,所同化下的结果。
因为处在一个狭窄而封闭的人际圈,每天抬头低永远是那么些人,就潜意识的捆绑成一个非常牢固的群体。
在这个群体里,是不允许你走平庸的。
你若想跳出这种生活,去寻找别道路,他们便会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种约定俗成的评价,把你往下拉齐。
而往往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被这种力量所屈服。
4
大城市是陌生人社会,更是英雄不问出处的梦想地
那个从老家逃回上海的朋友曾说,我之所以留在这儿,是因为上海是陌生人社会。
在《今朝纪实》里,很好的阐述过陌生人社会的法则。
陌生人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百花齐放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独立、自由、平等的,只有客观的契约,没有主观的身份意识。
也就说,在这不存在先入为主的问题,人们更重视的是你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
打个比方,如果你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家徒四壁,一寒如此。
在老家的熟人社会里,大家皆知你的底,你想办点事,找个工作,可能处处受到热潮冷眼。
但在陌生人社会里,你是独立的,自由的,有尊严的。
比如你去谈一个合作,没有三六九等的眼光,只有客观的契约、公正的法律和行业的规则。
比如你参加一个工作,老板同事不会挖讽你的家境,这里只有严谨的晋升机制和薪资分配。
社会学家胡光伟,有句话说得好:
“ 我之所以推崇陌生人社会,是因为熟人社会弱化了“法制”,以“关系”代替了“契约”,“熟人”的“情感”代替了法律的威严,很容易使得正义和公平在天平的“人情”中发生了倾斜。 ”
所以,在陌生人社会里,没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型有等级差别的熟人社会产物。
所以,在陌生人社会里,也没有了熟人社会那些约定俗成,强求一律的关系纽带。
在很多个不眠的夜晚,我常常扪心自问,为什么自己撞破了脑袋也要挤在这个大都市里?
我想,不是我不怀念家乡河畔边上的柳絮春风,不是我不想念母亲下班匆匆归来给我烧的红烧肉的味道。
而是社会的现状告诉我,想活出更好的自己,我只能跳出那块贫瘠地,迈着无畏地步伐往前走,往陌生人社会走。
-END-
作者简介
老洪,百万公号的签约作者,自由撰稿人。一个年青的肉体里藏着一个苍老的灵魂,一个有着六块腹肌,也有着一缕情怀的健身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