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暴:我不喜欢
昨为借碟看电影长大过来的孩子,对港片是有特殊情感的。90年代应该是的港片的繁荣末期了,但是因为文化起步问题,那时候港片是主要的娱乐输出,对于好莱坞大片动辄两小时铺垫一个小时来说,作为孩子的我,更喜欢简单直接,最好一条线粗暴讲完的故事。所以很难想象,我小时候会喜欢一些一部dv就拍完甚至无法上映的粗制滥造影片,当然这无妨一个孩子的快乐。随着杜琪峰的银河影像警匪片的出现,我认识到了一个真正有地区人文情怀的香港警匪片,虽然现在更多的导演“北山”合资片(毒战等)冲淡着港味,带仍无法阻止我对像《寒战》《无双》这类优秀电影的期待,说了这么多,现在热映的除暴,我刷了两遍,很难给出高分。
人物
作为典型的警匪双雄片,除暴的人物立得很牵强。当然场面打斗戏是完全超出及格线的,但警匪对立首先不止于场面戏,文戏方面和情节设置可以说是十分薄弱了。
1、 台词设置slogan化严重,无论是否为了过审,其中的“不让老鹰拿走一分钱”和“给我一根绳子就够了”多次没必要的出现,是生怕观众记不住这两句话。第一句主要作用想将矛盾突出,将剧情推进,却因为多次出现搞得人很不适的尴尬感(况且王千源的声线真不适合在某个突兀的阶段开启主旋律的深情演讲模式,反正我是不太习惯);第二句作用想体现阿祖的狡黠机智,但是整场戏里面除了绳子开了4个保险柜之外,其他时候几个土匪都表现得像个弱智。诚然台词也是作为推动剧情的主要部分,肯定不能是说教式的生怕观众忘记而不停重复。
2、 戏份分割不平均,配角戏份台词挤压严重,角色立不起来,因为戏份薄弱,剧情的推进全靠配角牺牲,好像没有任何作用,甚至匪方一个团队里那光头兄弟居然到死没有一句台词,全篇除了邪魅一笑、就是傻不拉几的背景角色。(鲍起静完全靠个人实力吊打的除外)
剧情:
剧情真是除暴的最拉跨的点,细节不谈,两点让人无力吐槽。1、就在我为数不多的观影来说,抢银行这事要说简单也不难;甚至你叫一个中学生去抢银行,最基本的思路是不是“眼、脚、手”就是有人望风,有车撤退,有武器震慑。作为一个严密谨慎的犯罪团伙,你望风的兄弟被击毙,下次抢银行该干什么?是不是应该换个人去望风?而不是当个瞎子去抢银行?然后在狭小的街道被围追堵截,这是连我初中开始在厕所抽烟都知道的道理,一群高智商悍匪犯这错。所以在最关键的剧情转折中,剧情可以选择很多设置如无间道或者福尔摩斯探案发现了蛛丝马迹都是可以选择的,但却选择了一群高智商暴徒脑子突然抽风,这不是不能让人理解,这甚至会让人出戏。2、情感戏真是莫名其妙,春夏这个点戏份如上所说十分不够,显得单薄,从被忽悠要自杀,怀孩子要自杀,到被警察抓住要自杀,从头到位要自杀,在有限的时间里完全设置了一个疯子角色,让剧情突兀有莫名其妙。
当然除开这些,场面戏、配乐、主演的戏份还是无可挑剔的,只是导演采访时也说了,比起杜琪峰自己还算个小学生,很聪明的自降身份的说法,自降一楼,摔的时候便也没那么痛了,只是对于有港片情节的人来说,除暴很难算时一个及格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