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感冒后遗症,嗓子老是咳不停,嗓子痒痒的感觉,就干咳,没有痰的那种。
妻买来梨,“你有空煮梨汤喝吧。”
梨汤,似乎中国人都知道梨可以止咳,最有名的莫过于甘草梨膏糖。含在嘴里甜甜凉凉的,听到这名字嗓子就感觉有一阵凉爽。把梨清洗干净,切成小块,放在锅里煮开,放入冰糖,稍凉就可以饮用。
说起这种甜品,小时候却很难喝到,只要到了亲戚家办喜事的时候小孩子们才有幸喝到。对于糖之类的奢侈品而言,在那时可没那么容易能买到。
在酒席上,小孩往往是最活泼的,但也是最没有耐心的。农村的酒席,几乎同族人都会请到,二三十桌的不稀奇,坐在八仙桌前,等待着那些“炒头”一道一道上来。这些“炒头”都是些平日里吃不到的菜肴,但毕竟量有限,而且都是一些汤汤水水居多。一桌八个人,每人用调羹舀上几勺那个碗就见底了。
小孩子们对于那些咸的炒头没多大兴趣,但对于那些甜品,小孩子天生对甜的是那样喜欢。还没上呢,就有“探子”从厨房里探望,一旦有“甜炒”来了,就奔回原来的桌席,一边走改一遍嚷嚷,“甜炒”来了,“甜炒”来了。
安安心心地坐回原位,兴奋地盼着难得的甜品前来。农村的酒席甜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苹果和梨汤,一种是类似小汤圆的“大西米”。苹果和梨去核,削皮,苹果切成小片,梨切成小丁,煮熟,加入冰糖,搁芡。汤汁就没有那么稀,有一种滑腻的厚重,或许应该叫做甜羹更合适。轻尝一口,甜丝丝的,在冬日里暖人心脾。“大西米”,应该是先用温水泡软,直接煮的话可能会有“芯”子。甜甜软软的“大西米”甜汤,较之酸酸甜甜的苹果梨别有风味。
酒席除了甜汤,还有最有名甜品,八宝饭。这可不是超市里直接买的那种,当时的八宝饭都是农家自己做的。糯米蒸熟,拌入猪油,豆沙,彩色的甜瓜络等,隔夜先做好,酒席正日时笼屉上蒸热就可以上桌。上桌前,八宝饭上淋上“大西米”甜汤少许,冒着热气的八宝饭更加诱人。此时桌前早就没有小孩的影子,八宝饭似乎成了大人的专利了。用调羹轻轻地捥开舀起,热乎乎的豆沙馅就混着糯米一起入口,甜香软糯,入口即化。那种满满的幸福感,挂在赴宴人的脸上。
如今,要吃个甜品点心,饮料,随处可见。可以去超市买,也可以直接点外卖,再方便不过。或许就是因为来的太方便,似乎就没有那么珍惜,吃在嘴里却没有原来的味道,反而有种寡淡的味道。
物以稀为贵,那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但对于食物或许也有这样的道理,吃多了不稀奇,吃不到的总感觉是最好的。而对于那些曾经吃过,如今却吃不到了,心里的那种挂念那真是梦绕魂牵。
2019.10.18初稿
11.30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