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是三节课公开课的课程内容。
今天谈的是沟通能力,其实也适用于生活场景。沟通是让听的人认同你的观点,接纳你的观点,甚至执行你的观点,而不是没有重点地侃侃而谈。不同的场景,面对不同的人,不是理性的说教而是给他们讲1.2.3个故事,让他们自己主动去理解,认识到问题或办法,这样的主动状态,让观点更容易被人接受,因而另沟通更有说服力。
想要把故事讲好,原则有四个。
1平实。真实反映实际用户的故事,过分的评估会脱离现实。在说的过程,如果你自己很激动,会让人产生抗拒或者戒备的心理,对方可能反而不容易被调动起情绪,而变得平静,缺乏思维的交汇点,达不到说服的效果。相反,如果自己很平静地去讲故事,而能调动别人,让别人激动,则更容易达成认同感,那么观点更容易被认可。
2有用。长篇大论而没有重点只会招人烦,千言万语不如掷地有声的只言片语。只说有用的话。
3简练,和前面的原则相通,简练的话语要求内容高度浓缩,全是有用的精华部分。这个可以用电梯理论去衡量,如果30秒内你不能发动面前的用户,那么就不要阻止他离开,因为即使说得越多,用户的耐心越少。
4提炼。总结用户的问题,用一句话说明它。这样在对研发人员,用户自己推广宣传时,都大有裨益。后面会说到。
沟通也不是一有问题就一股脑上前去谈的。这样容易焦点模糊,也容易被“反说服”。因此沟通前需要做好准备,理清要沟通的问题。要理清的问题有一下两点。
1理清用户完成这个事情的流程。通常流程清楚了,很多问题就顺了。确定使用流程是产品设计必须搞清楚,时刻清楚的点。
2理清同类用户、不同用户之间的关系。类似的人,有多少的用户是用同类的办法做的?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是不是互通的群体?没有用这个办法的人,是什么群体,为什么没有用这个办法?与他们相关的群体都用还是不用这种办法?借此去了解用户之间的关系,确定目标用户群。
自己清楚了自己的问题以后,就有了清晰的表达诉求,不再模棱两可了。那么接下来就可以根据这些做法去沟通了。虽然分三种人群去分析,但其实总体来说,沟通就是要诉诸于利益,而不是理性说教,让别人觉得和自己相关,对自己有帮助,人家才会用你。
那么第一种做法,是针对与研发人员沟通的。对研发要讲需求。先说用户有什么问题,有多痛,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然后再提产品研发需求。让研发人员认可你,觉得问题确实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了,才更积极去研发新功能。
第二种做法针对产品对外推广宣传,要先讲有了这个产品,难言之隐都能一洗了之。然后再讲用户之前遇到的1234个问题,用场景激起用户对痛点的反应。再说用了产品后,会优化成怎么样。先说结论再情景再现,再引出问题,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第三个是和运营人员沟通时。要先讲对比,使用了新功能,能为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再讲功能要怎么做,最后才说用户面临的问题。先把和他相关的事情说出来,让他知道用了新功能对他的效率有多大的提升,让他感兴趣了再说怎么做。最后说用户面临的问题,让他把解决问题与提升自己效率相关联,对自己有利也更积极去做。
沟通要从对方的角度想,这个道理谁都懂,但“对方的角度”到底是什么角度呢,也许就是这个课程研究的点吧。以对方利益点为核心,简练地讲平实有用的故事,并提炼成一句话,让人主动去领悟,让人从切身利益去思考,更容易触发对方的感情,引导对方做出选择。比起冷冰冰地说教,说故事,而且是能调动人家的情绪地讲故事,是一种本事。
最后发表一点个人意见。这个课程总结起来总有一种利用人家心理弱点去达到自己目的的感觉。总感觉沟通如果不是将心比心,人家还是很容易察觉的。我以为有感情的说服,首先是自己必须是对对方有感情的(别想歪,纯粹是把对方当朋友一样去帮助)。可是看下来总有一种冷冰冰的感觉。就是自己保持百分百的冷静,去通过刺激别人的痛点来引导他们做我想做的事情。这样的沟通真的是“有感情的说服”吗?还是“利用别人感情的说服”?我不太清楚到底是将心比心,还是保持旁观的角度去沟通是对的。只是想坚持真心的原则吧。原来对待世界,我还有这么多我自己都不清楚的原则在。也许这也是我对世界的倔强和坚持吧?像奇葩说里的陈咏开,三观正义得超然脱世,也许是因为未曾走入现实社会。我三观已然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了,但有些坚持不就证明心还没完全老到全盘接受现实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