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如果不是《人民的民义》这部大火的电视剧,我一定不会认真研读这本奇书。
我的历史成绩向来不错,但这仅仅是在我的中学时代,我曾不厌其烦的读了一遍又一遍课本,直到能够烂熟于心。而我的历史水平也就一直停留在了我的中学时代。中国的教育体制就是这样,它会想方设法让你相信标准答案上提供的解答,如果你有半点怀疑,等待你的不仅是可怜的分数,更是老师的批评以及家长的训斥。而有趣又耐读的历史类课外书籍却又少之又少。古人大多以简洁却晦涩的古文记载历史,而今人对历史的研究可就更厉害了,不但晦涩难懂,更是连篇累牍,似乎让你读不懂才是他研究历史的真正意义所在。
直到我读到了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这是一本仅有20多万字的奇书,几乎达到了“生平不读十五年,便称明粉也枉然”的地步。作为明史的爱好者,我曾一个月通读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现在想来这本书实在很有意思。但是《明朝那些事儿》作为历史类小说,既有失正史的严肃性,且描写的仅是明朝内阁的那些事,讲的是明朝大学士如何一步步打怪升级的故事。而黄先生是通过截取万历十五年这个历史横断面,用显微镜观察那个时代的病理。正如黄先生自己所言“意在说明十六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
黄先生出生于中国大陆,曾经是国民党的一个小军官,梦想成为中国的拿破仑,这种梦想大概就是我们小时候想成为科学家一样吧。后来黄先生移居美国,并在美国某大学历史系任教。幸亏黄先生移居美国的年代没有互联网,不然又会在网上掀起一番骂战。对战的两方一方会骂黄先生是走狗,一方会支持黄先生。他们没有任何理由就会开骂,像黄先生写的明代文官集团一样,只是文官集团的骂人技巧要高深得多。
在这本书中,黄先生打破了很多条框,比如用散文手法写历史,再比如他虽是写历史,却能跳出历史的束缚,以一种大历史观的姿态进入。1587年,这个史学家一致认为最平淡的一年,而黄先生却利用这一年,去除了所有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帝国的运营机制。他将法制和自利与弥漫社会的儒家泛道德论进行对比,进而得出了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依靠道德而不是技术在运行的社会。正如黄先生自己所说:“书中所叙,不妨成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其中叙及的六个主要人物: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这种情形,断非个人原因所致,而是当日的制度已经山穷水尽,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
1587,是平淡的一年。虽没发生什么大事,却发生了很多小事,而这些小事却如青萍之末成为帝国走向崩溃的前兆。这一年,大刀阔斧实行改革的张居正去世五年,他生前的改革成果正摇摇欲坠;同样在这一年,道德楷模海瑞及武官的杰出代表戚继光相继离去。大明王朝只剩下生闷气的万历皇帝,和一群敢于跟皇帝死磕的文官集团,及一个斡旋在皇帝和群臣之间的申时行。而在大明之外——时年29岁的努尔哈赤崛起,西班牙无敌舰队即将出征英吉利,揭开历史新的篇章。
《万历十五年》一共写了六个人物,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内阁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御史海瑞,蓟州总兵戚继光,哲学家李贽。下面根据我对本书的理解,而受于篇幅限制,所以选取两个代表性人物谈一下。
万历即位时不到九岁,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万历是一个早熟而听话的孩子,除了学习书法、历史等一大堆枯燥学科类,还要履行皇帝所需承担的各种礼仪活动。像什么祭天、祭祖、讲经、早朝等等。今天我们来看可能觉得这种仪式很牛逼,万历皇帝只需站在军车上,向人民群众招招手,说一声:“同志们,辛苦了。”可在万历看来,这各种各样的仪式,一开始可能比较新鲜,可后来越来越难以忍受。特别是早朝,早朝应该是皇帝处理各级官员所奏事物的朝会,可到万历时期,这种朝会已经演变成了一种刻板的仪式,以前所要奏的事物,早已经在早朝之前通过内阁票拟和皇帝批复完成了,早朝所要做的就是宣布。万历很讨厌这些仪式,张居正在的时候,他只能隐忍。因为在他心目中张先生不但是国家的栋梁支柱,更是他的老师。而张居正也以自己的能力做到了“相实君虚,君主立宪”的程度。
但张先生会死呀。张居正一死,年轻的万历皇帝就认为到了自己大展抱负的时刻了。所以,张居正前脚死,万历后脚就开始清算张居正,以树立自己作为皇帝的权威。然而,让万历懵逼的是,他很快发现打倒张居正后,还有千千万万的张居正站了起来。这一次,他的对手是整个文官集团。原本希望大干一场的万历无奈的发现,自己只是一辆老旧车子上的零件,做着早已规定好的动作,一旦想自己设计两个动作,这辆车子的其他零部就会集体抗议。无休止的争论终于耗尽了万历的耐心。所以从万历十五年开始,这位一心想要做点事的皇帝,这位活着的祖宗终于诠释了沉默是最大的反抗,开始了长达32年的罢工生活。而大明王朝的国运也终于在这32年里消耗殆尽。
第二个人物,我想谈谈海瑞。我们小时候就学过海瑞两袖清风的故事,学完后每个人都立志做海瑞这样的官。现在看来,语文课本真是误人不浅呀。
前面几章依次谈了皇帝以及政府部门的高级官员,而海瑞是作为地方官的优秀代表。他代表着人民心目中的地方官模样:廉洁自律、公平公正。而海瑞也终于不负所托,他全然无视官场的潜规则,极端的廉洁与诚实,有着道德上的绝对洁癖。而且他敢于给上级提意见,直言不讳。做地方官敢于批评总督,做京官敢于批评嘉靖“虚荣、残忍、自私、多疑和愚蠢”。这样的人,恐怕就是古代所谓的圣人。
毫无疑问,海瑞是作为道德模范被提拔起来的。在任期间,他甚至提出禁止在政府公文的末尾留有空白,以防止浪费。但即使是海瑞这样的官依然无法挽救大明王朝。并不是因为海瑞没有能力,是大明公司的“小白兔”,而是大明公司在各种规章制度,各种KPI考核机制上,甚至是公司法上出了问题。而海瑞终其一生也不会明白这个深刻的道理。固执的海瑞在同僚的怪异眼神中度过了一生,成为了一个古怪的模范官僚。
张居正主政期间,海瑞被罢官不用。他曾写信给张居正,希望出来做事,而张居正如此回复:“三尺之法不行于吴久矣。公骤而矫以绳墨,宜其不堪也,讹言沸腾,听者惶惑。”翻译过来就是:“您尊崇的那些道理理论早已经不适用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您哪凉快哪歇着吧。”
黄仁宇先生用海瑞道德完备与备受指责两个看起来矛盾却又合理的现象相互交叉叙述,再一次论证了道德于政府管理上的无力。
黄仁宇先生对海瑞的评价是公道的:“接近1587年年底,海瑞的死讯传出,无疑使北京的朝廷大大地松了一口气。现在,没有人必须为罢免一个大众心目中的英雄而承担责任了。在同僚和皇帝的眼中,海瑞无聊又可笑,又不合时宜。”
最后,这本书想告诉我们的就是:通过这六个人物,以及这六个人物身上所发生的事情,上推下衍,总结一下就是,明朝的衰亡从万历开始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大明的覆灭是必然的。
而为什么黄先生认为这个衰亡是中国失败的总记录呢?
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建设都是跟随着哲学发展,自汉朝尊崇儒家以来,儒家的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上层架构的总依据。特别到了宋代新儒家的出现,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达到了新的高峰,而明代的八股取士更是禁锢了人民的思想。
可现实往往是变动的,当不变的理想与变动的社会矛盾不可调和之时,这个王朝就会面临崩溃。崩溃之后就会开始下一个王朝,然后循环往复。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去看:以道德代替法制,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
好了,这就是我为您推荐的《万历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