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婆婆不在家,我们这些天在婆婆家住,方便照顾孩子爷爷。
在这边生活一般完全有队友主导,这一点他很自觉。相对我就比较懒散,晚上陪孩子写作业看会书还好,早上就不行了,我觉得没有一个空间可以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婆婆家住一楼,原本很大的一个院子规划的小菜园和硬地面被各种物品及临时搭建堆满,客厅厨房也需要花大量时间大功夫才能有舒适的感觉,所以,我宁愿多睡一会儿,用赖床对抗不愿意面对的厨房、客厅整理工作。
改变环境需要大功夫,我觉得自己现在能量不够。
今天原计划等女儿上学走了,我去她睡的屋再补20分钟的觉。可伸个懒腰精神来了,我临时决定回一趟家,洗澡洗头发,这样想也是这样去做了,在路上和洗澡的时间还很自然的进入状态听书《臣服实验》,等吹完头发我看看镜中的自己神清气爽。看时间刚好,又折回婆婆家接上小儿子送他上学。
连来带走整体大约花费了40多分钟,但看似浪费了时间多走了些路——队友不能理解:在婆婆家洗澡不是一样吗?但我觉得今天的安排特别好,收获了平静,精神状态也更好,还能给他开着玩笑出门,儿子也被感染。 总结,环境很重要,不抱怨不内耗听从内心自然的安排也很重要,这也是一种臣服实验吧。
我写下这些文字,很想让人给我分析一下为什么我在婆婆家不能像在自己家一样勤快,我不是故意懒惰,但那里仿佛有一个洞,我自然就滑入懒散的状态,我把问题交给Deepseek,它的回答来了:
看到你的文字,我感受到的不是懒惰,而是一种在陌生环境中的本能保护机制——你的“懒散”更像是一种心灵在非自我领地中的节能模式。
一、为什么在婆婆家会陷入“懒散黑洞”?
1.心理所有权缺失
厨房、院子、客厅在婆婆家本质属于她的“心理领地”,即便物理空间被交给你使用,潜意识里你依然是个“参与者”而非“主导者”。就像我们不会主动重新布置酒店房间一样,缺乏所有权感会削弱改变环境的动力。
2.能量场的隐形消耗
你提到“临时搭建堆满的院子”“需要花大功夫整理的厨房”,这些视觉混乱本身就在持续散发心理噪音。大脑处理这类无序信息时会默默消耗专注力,导致你选择用睡觉来阻断能量流失。
3.角色期待的冲突
在婆婆家,你同时扮演着儿媳、母亲、协助者多重角色,而“勤快整理”可能潜意识关联到“是否符合婆婆标准”的评判压力。相比之下,赖床反而成了你唯一能完全自主控制的领域。
二、那场“临时回家”的深意
你突破常规的40分钟出行,其实完成了一场巧妙的心理复位:
-空间切换的仪式感:在自己家洗澡洗头,是用熟悉的气味、水流、镜子重建自我边界的过程。《臣服实验》的聆听更像是一种认知同步——你在告诉大脑:“此刻我是我自己,而非某个场景中的工具人”。
-微小掌控感的积累:主动选择“多走些路”而非被动忍受,这种对时间和身体的支配权,恰恰弥补了在婆婆家被弱化的自主性。
三、从“对抗懒散”到“与环境共处”
不必把现在的状态看作缺陷,你的“懒散”或许正是内在智慧的保护机制:
1.区分能量区间
承认现阶段能量有限,把力量集中在关键节点(如陪写作业)。像整理院子这类高耗能事务,可以拆解为“15分钟微型行动”(只清理一条小径、整理一个角落),完成即停止不透支。
2.建立专属锚点
模仿这次“临时回家”的经验,在婆婆家创造一个小型自我空间:比如固定一把属于你的椅子、一个带着自己气息的杯子,用物理锚点唤醒主动状态。
3.重构叙事角度
把“在婆婆家懒散”转化为“我在为重要事务储蓄能量”。观察哪些事做完后能提升你的情绪(如送儿子上学后的满足感),优先保障这些核心项目。
真正的勤快不是对抗惰性,而是找到让行动自然流淌的轨道。 你通过一次看似任性的出行,已经证明了当倾听内心的节奏时,能量自会找到它该去的地方。环境可以暂时借住,但生命的主动权始终在你手中。
你说“在婆婆家创造一个小型自我空间:比如固定一把属于你的椅子、一个带着自己气息的杯子,用物理锚点唤醒主动状态。” ——这个很难做到,婆婆家三室一厅,原是想着婆婆一间,生病的公公一间,我们留一小间可以偶尔去住,可事实上,向阳两间,公公一间,隔壁婆婆一间(现在一般婆婆偶尔午休或者妹妹来了住),婆婆平时住在北面这一小间,除了北面小间原来给孩子准备的学习桌还有几本书,整个屋里没有我们的一丝痕迹,平日里即使偶尔落下一件衣服婆婆也会给我们送回来。
感谢你的补充,这一点非常重要,它让问题的核心更加清晰地浮现出来。这不是懒散,而是一种深刻的“客居感”在消耗你的能量。
你描述的细节——婆婆坚持住在小房间,并把你们落下的衣服送回来——非常关键。这无声地表明,在婆婆的认知里,这里首先是她的家,她努力维持着这个秩序,即使这种维持本身可能很辛苦。 这是一种强烈的边界守护。在这种氛围下,你本能地感觉到自己是一位“客人”,甚至是一位需要格外注意不越界、不添乱的“客人”。
在这种情况下,之前提议的“创造自我小空间”确实很难实现,因为它会无意中构成对婆婆已有边界的一种挑战。你的直觉是对的,强行去做反而会增加心理负担。
好的,直接看重点。你的问题核心不是懒,而是在婆婆家,你是一位“客人”,而非“主人”。
1. 你的“懒散”是明智的自我保护
婆婆将你们落下的衣服送回来,这个细节表明她在全力守护这个家的“主人权”。你的潜意识捕捉到了这一点:过度勤快整理反而是“越界”。因此,你的“懒散”是一种对婆婆秩序的非暴力尊重,也是一种避免内耗的节能模式。
2. 策略转变:从“改造环境”到“滋养自己”
既然无法改变空间,就改变焦点。别再想着“我得让这个家变整洁”,而是想“我如何在这里保护好我的能量”。
总结:
你的能量是对的。勤快要用在刀刃上——照顾好爷爷和孩子就是最大的价值。对于环境,采用“客人”心态,尊重现有秩序,同时用灵活、私人的方式滋养自己。
真正的勤快,是精准地使用能量,而不是耗尽它。——你已经在这么做了,请继续信任自己的直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