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疑母亲患上了严重的强迫症,每天在卫生间对着镜子一遍一遍地刷牙,长的时候能持续一个多小时,每次制止时,她只是笑,也不说话。像这种情况可以做精神分析治疗吗?”
一位学员昨天问了我一个问题:“强迫症病人可以做精神分析治疗吗?”
在我看来这问题十分荒唐,就有些生气地怼了她一句:“请告诉我,有什么病人不可以做精神分析?”
没想到她没听出我话中的不满情绪,竟然很是认真地回答:“那些属于禁忌证的就不可以,比如有冲动性、分裂人格和戏剧人格的病人。”
听她这么一说,我的情绪一下子平复了,很认真地告诉她:“强迫症病人当然可以做精神分析,只是效果可能不好。”
其实这话一出口我就知道欠严谨,又立马补充说:“弗洛伊德对于强迫症的确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至于上世纪70-80年代,对于强迫症的治疗主要由心理动力学的各种疗法组成,其来源就是精神分析思想的无意识动机理论。可现在一般认为,此种疗法对于强迫症的疗效既不明显也不持久。而对于强迫症治疗的巨大进步,是20世纪后25年的事情,确切地说是认知行为疗法(CBT)尤其是ERP技术的创立和运用。”
听我这么一说,她便不吱声了。此时我才去想:她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近乎无厘头的问题呢?
一问方知,这个问题是有人通过微信问她的,她便抛给了我,只是她把人家的问题大大简化了。
人家的问题是:“我怀疑母亲患上了严重的强迫症,每天在卫生间对着镜子一遍一遍地刷牙,长的时候能持续一个多小时,每次制止时,她只是笑,也不说话。像这种情况可以做精神分析治疗吗?”
见她还没有回复,就问:“知道该如何回答这样的问题了吗?”
她笑着对我说“不知道”。
这是最安全的答案,永远不会出现错误!我曾反复告诫自己的学生,面对别人的提问,勇敢地回答“不知道”便是以示弱的方式能迅速控制局面,从而将心理助人的可能大大提高。此时,如果觉得有必要,还可以把问题抛给对方:“你说呢?”
接下来就是我说——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对学生说,因为人家描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代表性,非常值得探讨。
其实对那个问题的回复可以很简单,比如只需一句“我觉得你应该带母亲去看一下(精神科)医生”就够了,可如果人家再继续追问呢?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可以不去正面回答,但相关的思考却是必要或必须的,比如:
·这位母亲有“反强迫”吗?如果不因“每天在卫生间对着镜子一遍一遍地刷牙”这件事而痛苦(内心冲突),哪怕“长的时候能持续一个多小时”,也不是强迫。
·听到诸如“每次制止时,她只是笑,也不说话”之类描述时,是不是也感觉到这位母亲怪怪的?哪怕不用专业知识,仅凭“残余规则”得想到这种表现已经不正常了。
·那种不断地刷牙,会不会不是“强迫动作”而是一种“刻板动作”(stereotyped act)呢?
·……
要这样去想!
一个心理咨询师的知识面就是这样扩展开来的,一个心理咨询师所学的知识也就是通过这样的思考而互联到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