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国事
古时的儿女情长抵不过政治的百船阻挡。是退缩,是反抗,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力量。李清照她选择了对的一方,只能忍辱负重选择回到故乡。有苦楚,有无奈,有思念,她承受了太多太多,正是这些,成了她最坚强的臂膀。
新旧党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是王安石变法时所作,1067年宋神宗赵顼继位。当时王安石为江宁知府,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的侵扰,1068年,王安石主张变法。同年的新年,王安石看到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想到新法带来的新气象,直接由感而发创作《元日》。
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下笔成文。后来,考中进土,为官勤政爱民,并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他看到国家积贫积弱,社会风气败坏,内忧外患,系统提出了变法主张。宋仁宗时,王安石还在上书中以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至覆灭的事实为例,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但是,他的变法主张却并没有得到宋仁宗的肯定。后来神宗皇帝即位新法才得以推行。
新法在财政、军事、科举方面都有重大变革。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以此来扭转国家贫弱的局面。然而新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法令颁布不到一年,新旧两派就开始了激烈的斗争。以司马光为守的保守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列举新法弊端,王安石驳回。后司马光复议废新法宋神宗也没答应,司马光辞职。
苏轼也认为王安石变法实质上是"与民争利",政府放高利贷收取息金,地方官吏又借此盘剥百姓,长此以往会动摇国家根本。苏轼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法治,而在于吏治。王安石变法太过激进,最终会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苏轼屡次上书表达变法之弊端,最后被罢官。
后来,宋哲宗即位,再次推行新法,沉重的税收让百姓苦不堪言。李格非也在苏轼的影响下走入仕途,成为反对派的一员。
哲宗驾崩后,宋徽宗继续推行新法。蔡京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蔡京为稳固自己的地位,联合赵挺之除掉旧党人物。因为是元祐年间,所以就把反对王安石变法一派政治势力称为"元祐党人"。并将他们的姓名刻在石碑上诏告天下,称为"元祐党籍碑"。司马光、文言博、苏轼、包括家父都被记录了下来。
在今天的桂林龙隐岩龙隐洞内,有一块名为“元祐党籍”的摩崖石刻,是难得的古代书法精品。上面“元祐党籍”四字,乃是宋代大书法家同时也是大佞臣蔡京的亲笔真迹。在宋朝,这个“元祐党籍”实际上是一份货真价实的“黑名单”。我接着补充道。
以上“奸党”名单,由宋徽宗亲自手书,刻石碑于端礼门外,昭示天下。第二年,有人上奏说在京师附近的人竟然还有不知道名单是谁的。于是,为了扩大宣传,宋徽宗又命人抄写名单,分发各地,要求都要立碑公示。崇宁二年,徽宗下诏:“元祐党人及其子弟,不论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阙下。也就是说,宋徽宗这是将“元祐党人”及其子弟,全部赶出京城。后来家父被迫离京。
作为他的子女,我不知如何扭转这个局面,只能找到公公赵挺之,希望他看在儿女亲家的面上能倾力相助。殊不知在赵挺之看来,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对于我的求助厉声拒绝。我也只不过是他曾经在政治场上摆布的一枚棋子,何况进入赵家一年未有子嗣,所以在他家我的地位仅是写得一点好词。
是啊!李清照和赵明诚并无子嗣在史书里面也有记载。此时听到老人亲自讲述,我也无法问明其原因。在古代,如果没有子嗣将会受到婆家的排挤,再加上这个时候的李清照所遭到的家庭变故,已是让她心力交瘁。老天总是这样,让你才华横溢,又让你缺失一笔,幸与不幸真的就差一个字。
赵挺之的态度非常坚决,赵明诚多次求情也无动于衷。后来他拒不见我。老妇没有办法只好写信求于他,并且在信中写上"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以此来表明我的心意。谁知,赵挺之非常愤怒,命人把我锁在闺房中。那一刻,对于官场仕途,顿时明白了什么是人走茶凉,世事沧桑。窗外风吹花落,让人触景伤情,多希望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好事近
【宋】李清照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鶗鴂。
风停了,庭中之花尽凋零。看珠帘外面,雪瓣成堆,红蕊层层。须牢记海棠花开过了以后,正是伤春的时节。歌声歇,玉杯空,酒兴尽。唯有青灯闪烁,一点如豆荧荧。梦中的愁怨已不堪忍受,更传来一声鹈鴂送春的悲鸣。景物凄楚,心也悲凉,鹈鴂的叫声更像是我心中的呐喊。
一切都没有用,作为一个女子对不能救父只能是自怨自艾。初来京城的美好都已远去,在这里只剩下冷冰冷的政治和伤痛欲绝的心灵。
此时,我不知如何安慰妇人,一切都已过去,经历就是为了更好认识人生中的荆棘,让人变得渐渐有力。花是词,雨是词,开心是词,伤心也是词。李清照之所以是“一代词宗”,除了她的丰厚的文学底蕴,还有就是生活中的种种经历。
再回明水
故事百转千回,最终又回到原点。汴京的天变了,我也该走了。
随着新旧党争矛盾的逐渐加剧,那一年,宋徽宗又昭告天下: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结婚。刚进赵家不到一年的我,便成了这则规定里的罪人,需要离开。
政治风云瞬息万变,若不是共同的爱好或者当时赵挺之的小算盘,我和赵明诚亦不能走到今天。家父刚被贬到济南,进而他的女儿也要随之被遣离。那些日子,也是我最难熬的时光。看花伤花,看物伤情,看人伤心,遍体鳞伤。收拾好行礼,等着车子把我送到儿时的地方。
虽然在京城也多次回家,但每一次回家是欣喜,是期盼,是和父母团聚的小美满。而这一次,是政治,是牵连。我没有提前告知父母我回去的消息。相信他们在遥远的济南也听说了这里的风云万变,每天过的是牵牵念念。
赵挺之为了自己的地位下了逐客令,即使赵明诚百般哀求,他也毫不心软。我还是离开了这个繁华的都城,带着受伤的心和千疮百孔的身体。
马车载着我的哀怨和不满走了,在路上,我盼着车子慢些,再慢些,以免把这种伤心带到家里,让父母看到女儿的不堪。但是再慢也会到达终点,这条路我走过两遍,如果说第一遍是好奇,那第二遍就是不甘。
到了绣江,小桥流水,溪亭日暮,带来一片宁静的气氛。物是人非,是最贴切的词汇。当我敲响家中的大门,看到父母年老的体态,不禁潸然泪下。我回来了,我很想欢快的告诉家人,但未曾开口泪先流。仆人把行李送回屋内,看着熟悉的一切,我决定振作,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从小我就是男儿性格,此时我要像家中的男人一样把亲人照顾起来。
那日,回到厅堂内,不见祖父的身影,小时候他是最宠我的。当我询问才知,家中又失去一位至亲,难免伤心难过。家父说祖父临终一直挂念我,不时的呼唤我的乳名,此时我已泣不成声。这如今当真是一个多事之秋啊。
刚回去那几日我无心出门,街上的邻人也知道了我们李家经受的故事,贬谪回乡,并不风光。寒来暑往,时节更替,我有了更多的时间把思念写进词里。
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宋】·李清照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遗犀还解辟寒无?
春天的感觉也烦闷,连发髻也懒得再梳理。晚风吹过庭院,梅花开始凋落尘土。天上飘着淡淡云霞,地上洒满月影疏疏。
鸭形的玉制香炉里,闲放着瑞脑。樱红色的斗帐上方,飘垂着流苏。早年遗留下来的犀角,还有没有避寒的好处?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宋】·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初开梅红柔艳,引得众花欲绽。试问幸运的南枝,你的花儿是否已开遍?我不知道它包含多少幽香,只觉得蕴藏情意无限。
春日里窗下有人忧伤憔悴,愁闷难道不再把栏杆靠依。要想饮酒赏花便来吧,明天未必大风不会起。
从春一直忧伤到夏,我经常借酒消愁,父母会归劝我出去走走。而我当时内心犹豫的是别人的指指点点,唯有黄昏时才会看花赏水。但是再去溪亭,已不是往日的“沉醉不知归路”。生活就是这样,苦中有乐,难得悠闲出去逛逛。微风吹拂着湖水,撩拨起层层涟漪,秋深了,日落了,花也谢了,鸥鹭也不回头了。以前不想回家是因为玩的意犹未尽,现在不想回去是因为思念能在外面逐渐变少。
双调忆王孙·赏荷
【宋】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那时,会收到赵明诚的来信。为了我的事当时他与赵父的关系也降到冰点。没有办法,百善孝为先。我们只能用书信来表达对彼此的思念,我也会把写的词邮寄给他,以表怀念。思念绵绵无绝期,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小楼寒冷,帘幕低垂,秋夜很长。无情的风雨,一夜拍打,将菊花白玉般的肌肤损伤。它不似杨贵妃娇艳的醉容,也不像孙寿愁眉的媚样,韩令的风流,徐娘的傅粉,都不算新奇。细细看来,只有屈原和陶令,风度神韵相似。微风吹起,送来清远芬芳,若和酴釄花比,丝毫不逊让。
多丽·咏白菊
【宋】·李清照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蕴藉,不减酴釄。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杨贵妃醉酒后那样娇媚造作,孙寿故作愁眉可以诱惑人,韩令偷来别人的奇香,徐娘涂粉掩饰模样,都不及屈原陶渊明的高风亮节了。
从春到冬,心境不佳,但是在烦闷的生活当中需要找到一点乐趣。梅花色泽美艳,它虽不像别的花那么畏惧霜雪,但毕竟娇弱,难以禁受寒风冷雨的摧残。又是谁吹起横笛曲《梅花落》,吹动了我的愁绪。
满庭芳·小阁藏春
【宋】·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梅花落》原为汉乐府二十八横吹曲之一,魏晋以后很风行,为当时流行的十八首横吹曲之一。从南北朝时期开始,横吹曲《梅花落》又被称为笛子曲《梅花落》。至唐代,笛曲《梅花落》在市井流传更广,成为诗人墨客经常歌咏的对象。现代的《梅花三弄》也是由这个而来。
有机会我一定要推荐老人读读琼瑶的作品,相信里面的故事她一定会喜欢。
久别重逢
席慕容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我在书上了解过李清照的经历,而此时的她也只是回忆。但是过往就像一把双纫剑,既让人欢喜又让人忧伤。
我们走在明水的街道上,与她当时的情景已是千差万别。如果文里的第二次是带着不甘来的,而此次游览家乡相信她是带着美好来的。夜已经很深了,商店都是二十四小时营业。以前她们伤春悲秋是写诗,现代人心情不好就喝杯奶茶。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我决定买一杯温暖她。她吃过冰激凌,相信她肯定没喝过奶茶。
在她稍作缓和时,我把她带到一家奶茶店,温和的灯光,悠扬的轻音乐,再加上夜太晚人已不多。所有的一切映衬在一起显得相得益彰。拿着菜单,给她要了一杯巧克力奶昔,而我点了卡布奇诺。相信这一杯现代饮品定会让她可以放松片刻。
两年三度,终于盼来好消息。宋徽宗下令大赦天下,下令当时被贬的官员回京任职。发生这一消息的原因原来是有一天,天空划过一颗慧星,文德殿上的元祐党人碑被辟成两半,徽宗很害怕,以为这是天意,担心国家会遭到更大的灾难,于是下令恢复元祐党人的身份。
这次事件于我们是幸运的,有生之年可以再次回京。有的人没来得及昭雪就已经命归西天了。元祐党籍碑一共309人,重者关押,轻者流放。这些人及他的子孙后代不得为官。这样的石碑全国树立,以将元祐党人一网打尽。而在这309人中,有一位人物就是苏轼。元丰二年,苏轼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向神宗上表《湖州谢上表》里面写到“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语,表达了自己不与当朝新贵合作的态度,同时对新法"生事"不满。这篇上表被御史台官员抓住了把柄,认为苏轼在攻击朝廷,反对新法。于是将苏轼关押在御史台监狱。因御史台里植有柏树,终年栖息数千只野乌鸦,故又称"乌台"。苏轼在御史台监狱里呆了大约四个月又十天,这段时间受到了严酷的审判,最终认罪伏法,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来,苏轼去世了,在蔡京等人的骟动下,徽宗下令,天下碑碣榜额,系东坡书撰者,并一例除毁,使苏东坡的真迹遭到了灭顶之灾。后来民间有传言,认为苏轼是文曲星下凡,元佑党籍碑遭到天遣,皇帝大惊,赶紧恢复了苏轼等人的职位。
苏轼一去,大江东去,但是他这位风流人物的词作还是让人流传了下来。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
正是苏轼的遭遇,让他在人生的路上走的茫然,这段时期也成了他诗词的辉煌期。
人生如梦,我和我的家人将再次启程,回到那个朝思夜想的地方。家父收拾好行礼、备好车马,即日启程。一路上,全家心情豁然开朗,没有了当时第一次去汴京的好奇,但是多了一份向往和期盼。再次离开明水,更多的是不舍。
我告诉老人近代有一个诗人徐志摩,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叫《再别康桥》,她再别明水的场景让我想到了这首诗。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回到曾经读书的剑桥大学,但到那之后,熟悉的朋友都不在。只有熟悉的康桥,因此写下这首离别之诗。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飞机由南京北上,途中因大雾弥漫,飞机难以辨别航向。机师为寻找准确航线,降低飞行高度,不幸在济南坠入山谷,机上人员全部遇难,徐志摩时年34岁,当他是去参加最好的朋友的讲座。
“飞机是什么?”。老人问。
“飞机是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的在天上飞行的交通工具,您刚才觉得汽车快,飞机比汽车还要快!”接着我打开了手机让她看看这个现代交通工具。
在脑海里演练过千百次的重逢,紧紧相拥,把这两年的苦楚哭诉一遍。回到赵家,却是另外一番情景。赵明诚自是喜出望外,对于我的到来百感交集,一句别来无恙让我把所有的委屈全都抛去。赵父的态度依旧漠然,加上最近他在官场上连连失意,与蔡京的矛盾接连升级,赵家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光彩和权势。风水轮流转,随着赵挺之政治生涯的结束,赵家一行人也跟着受到了排挤。
一心为权势着迷的赵父辞官后不久便病势。蔡京立即给宋徽宗上书,状告赵挺之种种罪行,后来赵氏三兄弟遭到了牢狱之灾,数月后得以释放。
赵氏家族子女不得不离开朝野,我和赵明诚决定定居到赵家的祖宅青州。刚相聚就要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不过浪迹天涯我也愿意,因为这一次是两个人在一起。我们重逢了,曾经的赵氏繁华已不在,只有院中的白菊独自绽放,让我不禁想起高风亮节的陶渊明和屈原。
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宋】·李清照
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说到重门,想起阿娇的的长门,李白曾写《长门怨》写关于她的故事,想必李清照肯定读过。
长门怨二首
【唐】·李白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长门怨》的创作背景与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被贬居长门宫有关。陈阿娇因失宠被贬至长门宫,终日以泪洗面。她曾用万金求司马相如写一篇赋,即《长门赋》,试图挽回汉武帝的心,但未能成功。
陈阿娇没有结局,李清照有结局。既然春到长门,两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给人无限的希望。
青州十年
汴京这个繁华之城不过是一个短暂的停留之地,不久我们便到了赵明诚的老家青州。青州不仅是古齐国的中心地区,也是古物之邦。在这里,虽不及京城的优裕,但我们远离政治,安静度日,专心的做自己喜欢的事了。
东晋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开始出任,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礼品以示敬意,他很气愤的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归去来兮辞
【晋】·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么美好的场景。田园风光,最能修身养性。但是当时对于上高中的我们并没有如此觉悟,因为学生最怕的就是背诵文言文。冗长的文章,老师让我们全班背了三节语文课,大家当时恨透了陶渊明。长大之后,才知道这篇文章的深刻意义,它既是生活的智慧,也是精神的信仰。
到了青州,我们开始了新的生活。院子不大,正是我们想要的居所。我的老师晁补之在故乡缗城(山东金乡)修"归去来园",园中的亭台都以这篇文中的词语命名。我们也跟着效仿。青州故居称“归来堂”,“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取了其中的两个字“易安”,从此自称“易安居士”。
文物书籍众多,我们给书籍做了编号,这样找寻找起来比较方便。赵明诚又去集市采购了一些木材,做了几个大书橱,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的文物书籍摆放上去,便于整理和记录。当时的这些书籍,也有很多有识之士慕名而来,我们也有了机会在一起谈论古今。
大观三年(1109年)九月十三日,赵明诚与李擢、李跃共同游览灵岩寺,去寻金石碑刻。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六日,赵明诚从历下(今济南)出发再次游览灵岩寺,重点欣赏了书法家、碑刻大家李邕所撰的《灵岩寺碑颂并序》。《灵岩寺碑颂并序》首先记述的是灵岩寺自晋代建寺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数次兴废经过,其次记载的是对寺内高僧的事迹的赞颂和对灵岩寺风光的描写。赵明诚《金石录》如是记载了这次经历,唐灵岩寺颂,李邕撰并行书。政和六年(1116年)三月四日,赵明诚再经灵岩寺,在《千佛殿记》碑侧留下题词。
闲暇之余,我和赵明诚最喜欢的一个游戏就是“赌书泼茶”,规则就是说出某个典故或者某段诗文,让对方猜出是哪本书、第几卷、第几行,以猜中与否决定饮茶前后。但是,我们经常争相端茶,往往故意把茶弄在对方身上,两人浑身弄得湿淋淋,相视之后养头大笑。
老人越讲越兴奋,不觉得笑出声来,我也跟着一起笑了起来。真羡慕古人的记忆力。纵然读了那么多书,我也记不清哪句话出自于第几页第几行。他们是付出了多大的心力才会有如此大的记忆。我可以和李清照进行“飞花令”,但是断然不能“赌书泼茶”,可能这只是属于他俩的游戏。我告诉老人,她的这个游戏纳兰性德也玩过,他曾经在悼念亡妻的文章中也提到了这个游戏。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说的真好。我们看似美好的画面,对于李清照来讲属于只是寻常之事。但我们回忆起来还是觉得幸福之极。
当时只道是寻常,十年的青州生活,我们当时觉得确实寻常。后来再次回忆,那真是一段幸福的时光,如果可以回去知道往后的经历,那我们就把日子过的再慢一些。
除了整理文物书藉,闲暇之余,我们还会去到集市街道搜寻一些古物。如有亲朋告知外地有物可寻,赵明诚也会跋山涉水去找寻。
政和元年(1111年)九月,赵明诚游历泰山得《唐登封纪号文》大小字两种碑刻。政和三年(1113年)闰四月,赵明诚从灵岩寺回青州途中,四月六日路过泰山,八日登临山顶,获《唐登封纪号文碑》。该年八月,赵明诚专赴泰山山顶拓《秦泰山刻石》。
“秦泰山刻石”是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物,从其名称就可以看出其历史研究和重要的文献价值。“秦泰山刻石”是秦代刊刻的摩崖石刻,铭文为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是泰山石刻中最早的作品,前半部分刻于公元前219年,后半部分刻于公元前209年。据传为秦丞相李斯撰文并书丹,因此又称“李斯碑”,属于秦统一中国后推行的小篆书体,赵明诚得到全本,视之如宝。
春夏秋冬,过的鲜明快活,一年四季,寻寻觅觅。春天的迎春,夏天的红荷,秋天的香桂,冬天的傲梅,无不让人心醉。
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富国强兵,进行全面改革。而反对者谤议不断,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王安石罢相。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王安石两次罢相后,心灰意冷,创作了一首《梅花》,写的孤傲而又凄凉。他的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傲雪凌霜的梅花有着共同的地方。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自古以来人们对梅花的尤其热爱。刚才说了《梅花落》是汉乐府横吹曲,而《梅花三弄》原本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来改编为古琴曲。“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这种反复的处理旨在喻梅花在寒风中次第绽放的英姿、不屈不挠的个性。后来我们现代人改编成了一个美丽的电视剧。我接着说道。
南朝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殿前仰卧,一朵梅花落于额头之上,被有洗后仍有印记。宫中见此非常美丽,纷纷效仿就有了流行的梅花妆。
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除了写词,我还帮助赵明诚把平常所搜集的文物记录下来,称为《金石录》。我与他一起归类整理,也方便日后后人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每天看似过的清闲,实则经常挑灯夜读。我常看文人诗词至深夜,并附上自己的观点。有些墨客认为我桀骜不驯,还敢妄自评论他人的诗词。其实老妇只是熟读他人诗词后想叙述一下自己的观点,认为不太贴切的逐一记录,以再未来自己创作当中可避开。但在当时批评大于赞扬。
词论
【宋】·李清照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用手机找到这篇词论,全篇六百多字。并看了很多做学问的人对李请照写《词论》的评判。其中有一位老师介绍说李清照无视整个北宋文坛作者。这篇文章总体来说就一个意思,这些文人都不会写词。李清照把张先、宋祁、柳永、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曾巩、黄庭坚、秦观都批判了一遍。尤其柳永,都说“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传唱度这么高,李清照却说他"词语尘下",意思说他的词太土。接着批评大佬级别的人物,像欧阳修、苏轼等,他们学识渊博,写词就应该像从大海里舀出一瓢水来那么简单,但读他们的词就好像把诗改成了长短句,毫无音乐性。还有王安石、曾巩他们的文章有西汉之风,但如果他们作词,只会让人笑掉大牙,这个李清照的口气太大。
看完这一段批评之后,李清照大笑起来。说当时的一时兴起,不仅古人说她妄自菲薄,也引来今人的不满。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喜欢红烧肉,有人觉得太油腻,有人喜欢粉红色,有人却觉得很幼稚。我们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而评论为她的对错,看完《词论》我反而觉得要为李清照的直率和勇敢点赞,至少她在敢的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