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讲述三段我在圈外的成长故事。
第一段故事的主题,叫做「目标设定」。
我是2017年10月加入圈外的。当时报名的课程叫做「核心能力提升项目」(现拆分为L1+L2),时长12个月,也就是要学习1年才能毕业。
我忘了是什么机缘巧合报的名,也忘了报名的初心是什么。在前三个月,我跟咱们部分同学一样,佛系学习、随缘打卡,总是在小组长催促下赶DDL,勉强才拿到结课证。那时候的我,没有清晰的学习目标,没有充足的学习动力,常常以工作忙、琐事多为由,为自己的拖延懒散找借口。
唤醒我的是什么呢?是我当时的小组长,文文,她连续三个月拿到优秀学员,获得了圈外助教申请资格,于是她来跟我商量,问我愿不愿意接任组长。
我当时的感受,一是好奇,二是惶恐。好奇是,原来还可以申请助教啊,做助教有什么好处啊?惶恐是,为什么找我?我又不积极又不努力又没有拿过优秀,何德何能接任组长?
文文说,小丫你很棒,八戒(当时的教练)也觉得你很棒。所以我们商量下来,觉得你最适合接任组长。你要相信自己,你可以做好的。
然后她说,我从学习的第一天就决定了要申请助教,当助教是我向圈圈靠近的第一步。因为3次优秀才能申请,所以我仔细研究了评优规则,每个月都认真学习、好好做作业。现在顺利达成第一阶段目标啦!
文文是个温和内敛的基督徒,语气一向很平静。但她跟我讲起助教体系有多棒、对个人成长有多好时,虽然隔着屏幕,我也能感受到她的兴奋,仿佛看得见她眼里的光。
于是我当晚奋发图强,熬夜到凌晨三点,把欠下的应用题作业写完,然后第二天给她回话,同意接任小组长。
同时我给自己定下任期小目标:
1、三个月后我也要进入助教团队;
2、每个月的小组作业PK,鼓励不同组员代表小组出战;
3、带领小组至少拿一次团队冠军。
(当时的小组作业PK需要比赛两轮:第一轮是班级内PK,第二轮是班级间PK。PK形式是在千聊直播间,各组代表通过语音、PPT展示作业,助教、班委组成评委团打分。)
嗯,跟各位汇报下,我的目标都如愿实现了。
我连续拿到三次优秀学员,在2018年5月正式加入助教团队;我的小组每个月都高质量完成作业,连续拿到代表集体荣誉的优秀组长/优秀团队;我带领小组获得全校讲故事大赛冠军。
所以你看,当你目标坚定、明确时,你自然会披荆斩棘,无人能挡。唯一能阻挡你的,只有你内心的惶恐,怯懦,懒惰,犹疑。
这是我的文文组长,用自身行动激发我的学习动力,帮助我开启加速度成长的故事。
顺便说个题外话:文文组长现在已经升任圈外二级教练了。她从加入助教团队起就坚持每个月带班,创下助教最长带班记录。她可能不是最有才华的教练,也可能不是个人风格最突出的教练,但她一定是最坚韧不拔的教练,她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当我知道文文一直没有中断过带班时,我感觉非常惭愧。我在上L3期间暂停带班半年,美其名曰为了认真学习(实际L3也没学得多好);其他时候有那么一两个月,我觉得连续带班好累啊,要给自己放假休息下。但是看到文文,我才知道: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做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切障碍都不是问题。
关键是,你想不想?
下面我要讲的第二段故事,主题叫做「自我接纳」。
带给我这个启示的人叫做Seakki,我尊称她「敏大」。她也曾是圈外教练,后来因故退出了。我们在八戒教练组建的写作群相识。
在场有没有同学跟我一样,是那个从小很少得到表扬的小朋友呢?
努力考了第一名,老师说:「千万别自满,骄傲使人落后。」争做家长眼里的乖孩子,爸爸说:「看看表姐,那么懂事,小小年纪就知道为家庭分忧。」
总有人比我努力,总有人比我懂事。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我值得被尊重、被爱吗?我不知道。
所以总是小心翼翼去试探,去求证。异常爱惜自己的羽毛,无法容忍丝毫瑕疵。心里始终住着一位高高在上的评判官,板着脸对自己的行为表现画勾打叉。活得紧绷而刻意,常常沮丧又迷茫,不时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所以在2018年8月,敏大发起「每天表扬自己30次」的打卡活动时,我出于好奇,第一时间入了群,虽然心里认定自己绝对做不到。每天批评自己30次还差不多!那绝对可以轻松完成。
果然,第一天打卡就痛苦异常。绞尽脑汁,写下干巴巴的10条:
1、我长得不高不矮,不胖不瘦,刚刚好。
2、我眼睛大。
3、我的笑很暖。
4、我跑步很快,拿过很多冠军。
5、我能给他人带来快乐。
6、我能写诗,还能译诗。
7、我有很强的文字敏感度。
8、我很关注细节。
9、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带给我成就感。
10、我擅长反思和复盘。
夸不下去了,到群里求助。因为自吹自擂一番后发现自己并不开心,感觉在自欺欺人,并没到值得表扬的地步。
敏大给了我方法论,让我细化再细化,夸细节。敏大说:「你为啥夸别人都这么真诚到位,对自己就这么苛刻呢?」敏大说:「你把夸奖别人的功力,用五成在自己身上就很牛了。」敏大说:「这个过程不容易,很痛苦。但是这么多有爱的小伙伴都在,没问题的。」
敏大相信我是任务导向的人,于是把它当作一项任务布置给我,告诉我完成21天打卡的话会有惊喜奖励。敏大分享自己的自我接纳历程:「我之前连续抨击自己的阴暗面,说了一整个月呢。你可以一直说,一直说,说多了就觉得自己是祥林嫂,然后就觉得这些阴暗面都不算个什么。就是一个对自己的接纳跟重建的过程。但是每次说完自己的不足,你都要表示正面肯定,觉得自己很棒。不用去考虑给别人带来的伤害,给被人造成的影响,就想想自己要什么,怎样才能让自己开心快乐。我也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就开始接纳自己,但我想说这肯定是可以的。所以要对自己充满信心,一定行的。」
敏大这些话,给了我很大力量。一位千里之外、素未谋面的网友,都如此全副身心信任我,竭尽全力帮助我,我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自己呢?
于是我继续当天的打卡,写满了30条。最后一条写下:「我总在反思批判自己,我很有勇气。」
人生第一次,我试着跟心中那位评判官握手言和,接受它作为我的一部分而存在,并且是值得骄傲的存在。
第二天,我的打卡稍微顺畅些了。记录工作和学习细节,表扬自己认真负责、好学上进;记录早中晚的生活状态,表扬自己宽容、强健、自律;回顾育儿历程,表扬自己在对孩子的陪伴、喂养、教育过程中付出的心血,收获的回报;回顾自己的心理状态,表扬自己与家人和解、对自己接纳的觉察和努力;回顾学生时代,表扬自己独立做出的决定、取得的成绩。
在这个过程中,群内小伙伴的点评、夸赞又带来新能量,激发新思路。比如有小伙伴说:「改变自己的认知特别不容易,你太厉害了!」原来我在做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呢,顿时觉得自己棒棒的;有小伙伴说:「有没有人说你像黄蓉呢?你给我这种感觉。」哇,第一次有人把我跟喜欢的小说人物联系在一起,好开心,好荣幸。
在这个群里,大家心照不宣地遵守同一个行为准则,那就是,用积极正面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他人。(那时候夸夸群还没有流行起来,我们算是领先于潮流了哈哈!)
同学们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在朋友圈发条小确幸,担心有人说你装逼;贴几句心得感悟,也害怕别人嘲笑你矫情?
但是在这个群,你无需任何顾虑,尽管放飞自我。你分享正能量、小确幸,只会招来一边倒的叫好和点赞;你PO出与自己坦诚深入的对话,也会获得群友走心的点评和鼓励。
敏大说:「这将会是圈外最能产生温度链接的社群。」我无比同意。每一个新加入的群友,都能立即感受到这份温度。
从第三天起,打卡于我就不再是痛苦的负担,而是亲密的自我对话时光。我发现自己对平凡日常的感知变得愈加敏锐了,因为时刻在保持觉察,留心值得记录的瞬间;我发现自己情绪变得愈加平和了,因为全身充盈着满满的正能量;我发现自己状态变得愈加放松了,不再过多计较他人眼光,专注于耕耘内心的丰饶自足。
当我不再需要每天表扬自己,也能维持内心淡定平和时,我知道,我已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那个世界,叫做「自我接纳」。
(对了,我有个小伙伴最近打算重启「每天表扬自己30次」活动,从16号持续到31号,打卡地点在我的知识星球。有兴趣加入挑战的同学,欢迎私我拿链接哈~)
下面我要讲的第三段故事,主题是「职业转行」。
先跟各位报告一则最新消息:我在本周一突然下定决心辞职,周二立即递交了辞职报告,然后周三周四分别找6位相关领导口头汇报(部门领导、业务分管领导、人事分管领导、纪检分管领导、新任一把手、前任一把手等),后面只等着交接工作、完成离职程序了。
疫情期间裸辞,会不会觉得我很冲动啊,各位?
这个决定可以说是一瞬间作出的,也可以说是酝酿了一年半才作出的。
2018年9月,我因为对单位里一次人事调整感到失望,萌生了强烈的离职念头。当时的部门领导极力劝阻,理由无非是外面也有风险啦、压力也很大啦、你这样情绪之下离开不明智啦等等,都没有说动我。但部门一位老前辈,他只说了一句话,就把我镇住了。他说:「你还不够格。」
不够格做什么呢?不够格创业,不够格自立门户,不够格走进我的理想职业,做一名个人成长教练。
我想了想,他说得对。在我对自己的认识都还不够清晰、对自己的人生都还没有规划的时候,我的确没这个底气,相信自己可以帮到别人。只有我自己有力量了,我才有可能带给别人力量。
所以我继续留下来,把工作当作修道场,继续打磨自己。
前段时间,受疫情影响,我难得体验了一个月的远程办公。这一体验才发现,我太适合这样自主自由的工作方式了!不用浪费时间去通勤,不用浪费时间去开会,不用浪费时间去跟其他部门撕逼扯皮。每一段时间,都可以花在最能创造价值的事情上面;每一段时间,都跟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本周正式全面复工,我感到强烈不适。在周一的会场上,大脑走神的瞬间,那个一年半前被悄悄藏起的离职念头,突然跑了出来。
我问自己几个问题:
1、如果未来半年,甚至1年,你没有任何收入,你会害怕吗?
不怕。
2、如果未来5年,甚至10年,你还没有创业成功,你的收入甚至比不上现在,你会后悔吗?
不会。
3、你想临终时回顾一生,发现只想得起为了房贷忍辱负重、为了KPI如履薄冰、为了绩效战战兢兢的故事吗?
不想。
好,那就这么定了。
去提辞职申请,以为会遭遇些阻力(国企特色),不曾想得到一边倒的支持。
部门领导说:「很羡慕你能说走就走,我现在是想走都不敢走。」
纪检领导说:「挺好的,我要是像你这个年纪,我也愿意出去看看。」
前一把手说:「支持你的决定,对你自己、对家庭都好。要是我可以重来一次,我也会做这个选择。」
一年半前劝阻我的前部门领导说:「加油,保持这份傲娇。以后有什么能帮忙的,记得说一声。」
一年半前说我不够格的老前辈说:「那······你都安排好啦?」
此后几次,他路过我的工位,似乎想说点什么又没说,只给我放下一只橘子。
那些了解我的人,理解我的人,不管领导还是同事,都诚恳地表示了支持和祝福。
我很意外,很感激,同时也从这些沉甸甸的信任里,看到了自己的力量。
因为他们都不认为我冲动,也不认为我不够格了。
他们觉得,我已经准备好了。
好啦各位,这就是我在圈外的三段成长故事,关于目标设定,关于自我接纳,关于职业转行。
第一段故事讲方向,第二段故事讲力量,第三段故事讲行动。
咦,你有没有发现:这段转行的故事,似乎跟圈外没啥关系?
嗯,其实大有关系。
我之所以可以这么坚定、这么果断地裸辞,跟在座各位学员,以及在圈外认识的各位朋友,你们给我的反馈息息相关。是你们让我相信,我有一份独特的力量,可以影响到别人,帮助到别人。
这份对外施加的影响,可以反过来向内滋养自己,让我获得源源不断的成长。
成长发展,是我排名第一的职业价值观。
圈外教练船小说:「每次向内探索一分,我们就能向外探索一丈。」
今天是我与圈外结缘的第892天。这是一个人向内探索的892天,也是一群人抱团成长的892天。
这892天里见到的每一个人、经历的每一件事、带给我的每一份力量,就像蝴蝶扇动翅膀,起初很微弱,后来渐渐加强,最后凝聚成一股强大的离心力,终于在此时此刻,将我从体制内甩了出来。
存在主义文学大师阿贝尔·加缪在《局外人》中写道:
不要走在我的后面
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
不要走在我的前面
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
请走在我的身边
做我的朋友
在座各位,小丫如此荣幸,能与你们一路同行,做你们的朋友。
感谢聆听小丫的圈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