嘘~

图片发自简书App

曾经在微博上看到过一个视频,内容是街头采访日本人,看他们对中国人的印象。

说实话,当时看到这个视频的标题我就很反感,凭什么我们中国人要活在日本人的眼里,我们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要由他们来评价,他们眼中的我们就一定是真实的吗?爱谁谁。但是出于好奇心,我还是点开了那段视频。

“总能听到中国人吵吵闹闹的,虽然日本人里也有吵闹的,可是普通说话不就好了吗····”

“在公共场合的礼仪······有点太吵了”

“中国人喜欢聚在一起,挡住别人的路”

“中国人比较自私”

“经常听说有人插队”

“不太讲礼貌,不太顾及别人的感受”

“很多人都在学日语,我觉得他们都是很好的人”

“吃完东西桌子上一片狼藉,每次都不把餐具放到回收处”

“声音很大,让人觉得很强势”

“就是觉得声音大,别的没什么”

“声音大,不带走垃圾”

······

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当我看完这则短视频后沉默了很久。虽然自己心里清楚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是这样,也并不是这些受访的日本人说的就一定是真实,但是心里还是很难受,因为我心里清楚中国人给人的总体印象就是这样,嘈杂,喧闹,粗鲁,不讲礼貌,不尊重公共环境,不爱护公共卫生。

在那段视频中,受访人说的最多的一点就是中国人在公共场合说话声音很大,总是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你也许会说,不就是说话声音大点吗?这有什么啊?说话声音大代表我们做事光明磊落,才不像虫子一样在角落里窸窸窣窣呢!对于说这种话的人,他一定是个从来不懂得考虑别人感受的自私鬼。

在公共场合说话不同于在自己的私密空间里。在自己的空间你可以随心所欲,放声歌唱。而在公共空间,那里所容纳的是一个群体,它所服务的对象不再是单独的一个你。任何一个人出于对自己的尊重,对他人的尊重都应该保持较安静的分贝去交谈。

生活真的越来越好了,但是物质上的丰厚并不代表灵魂上的充盈。在餐厅吃饭,外国人几乎永远都保持着安静,即使交谈,声音也都是尽量控制在双方能听到的地步。而在中国,你随便进入一家餐馆,尤其是饭馆或者快餐店,那里所呈现的几乎都是一片嘈杂混乱,让人脑仁生疼。

你坐在窗边吃饭,旁边一桌的人喝酒划拳,弄得一地狼藉不说,还大呼小叫地大放厥词,好好的一顿饭全是浊气,这样的环境让人怎么有胃口再吃下去?食之无味,索性只好匆匆离去。

很多人都说人家外国人吃的是西餐,高档场合谁不收敛?一个真正有涵养的人是不会因为场合的不同而放肆或伪装的。而说这话的人一定忘了,汉堡可乐这样的平常食物对于外国人也都叫做西餐啊!就算在最普通的麦当劳快餐店,外国人也是小声点单,然后回到座位上安心等待,拿到餐点后静静地吃完,最后把所有的垃圾餐盘送到回收处。在用餐中,就算有交谈,坐在他们旁边也很难被干扰到。有时你以为餐厅没有什么人,其实里面都快要满客了!那份安静带给人莫名的安心,让人觉得这个世界还有什么不能慢慢解决的事情呢?

古人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雅士的处世之道,追求的不也正是那样一份泰然自若吗?而平和清缓这样的心态和秉性更能为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降温,这样的交流沟通方式更显轻松愉快。

“有理不在言高”,一件事情的对错好坏不是因为说话声音的大小而能决定的。不卑不亢的气质修炼是一辈子的事情,而在公共场合降低交谈的声音就是一个素质上升的最有效的途径。

我们都承认文化有差异,习俗有不同,但文化的差异不应该在分贝上划分。说话声音大也许是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但是在公共场合干扰到别人就是素质低的表现,两者之间并不能成为因果关系。也许当我们什么时候不再以文化差异为理由来为自己素质不足做解释,我们的公众才会真的觉醒,公众素质表现才会有进一步地改变。

自己的心情被嘈杂所激怒,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愤慨。而归于平静细想之下,一个人的素质和涵养至少是要保持在尊重公众环境,不打扰别人的基础之上。这样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很多人至今仍然离得很远。

提醒自己在公共场所说话小声一点不是什么难于上青天的事。远离聒噪和喧嚣,更要制造安静和平和。这样不仅能为自己增添一丝风度,更能为整个社会空间净化出一方清新。

心有所痛,心有所冀。

共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