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同学会开播第一期提及信息厌食症,信息泛滥的年代,很多信息标题很吸引人,第一次很想去点开,但看多就麻木了,不愿点开,有时甚至刻意去逃避。
这些描述不经意间戳中了我的内心。的确有时看到微信群里,朋友圈上那么多红点点,看着就忍不住去点开,但因为海量的信息,每每点完,除了时间耗费带来的愧疚感外,基本一无所获。
如同500年前蒙田随笔中提及的人最难的是保持自我,认识自我,和几乎同一时代的王阳明提的心学,向内求良知,有相通之意。向古罗马的西塞罗所说的,人学会了很他人说话,却忘记了怎么和自己对话。
人的精力有限,要清楚地保持自我,知道自己所要的是什么并且不被外界干扰是多么不容易的事,选择太多反而耗费了太多的精力去甄别,不少信息是贩卖了许多次,新瓶装旧酒,重新包装下用一个充满噱头的标题赢得眼球,但内容其实了无新意。
我不排斥这种标题吸引人关注的方式,自己有时也这么做,只是考虑作为一个读者,一个行者,如何让自己宝贵的时间不在纷繁芜杂的选择怪兽所吞噬?
首先,设定并坚持目标。
最直的路是通往自己心的路,问问自己,下半辈子我要做什么?未来三年我要做到什么,差距在哪里,有哪些行动的方案?然后落实到一年,半年,三个月,一个月,一周,甚至到天。
如果目标繁杂,导致的选择比较多,可以考虑麦穗理论,用1/3的时间制定满意标准,1/3的时间考察现有的方案,1/3如果遇到了一个方案满足满意方案的最低标准,马上选择它,毕竟不是选择最优的,而是最满意的。
对我而言,习惯于三个月实现一个短期目标,积小胜为大胜,比如,到10月初,三个月,我需要深入学习促销管理的知识,通过向同事请教,自己梳理流程,弄清业务场景,理解end to end跨系统操作流程和后台接口逻辑。
三个月后目标:输出业务和接口的思维导图,能够从后台跟踪任务的执行,确定解决问题方向,推进问题有效解决。
为实现这个短期目标,我把任务拆解到天,复制之前刻意练习通过CISA考试的模式,并找一个朋友帮忙监督,每个工作日花至少两小时,如果一周内有一天没有做到,那么给朋友罚金。
通过严密的计划和监督,确保目标在三个月内实现。
其次,定期反省并指导行动。
每天早起,稍作整理后,用1小时的时间(6:30-7:30)写文章,不学新东西,只是整理自己的输出,包含以下几类:
W:和妻子的相处;
F:对孩子的观察,和老人的沟通;
I:自己学习陈志武金融课,听大咖读书会,樊登讲书的体会;
每周固定一个时间周六或者周日的下午或晚上,2小时,1小时规划下周的安排,1小时回顾本周的学习,包括英语,
最后,分享帮助更多的人。
在斯科特的《少有人走的路》也提及,人成熟的标志是自律及懂得真正的爱,真正的爱不是情感投射,不是欲望,是和对方一起经历心灵成长的行动。
把自己所学的内容,做系统的总结,每个月写一篇质量比较高的文章,谈谈自己读这些书的体会,行动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