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的时候,我就常听说关于包拯的故事。我生长在一个偏僻的农村,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莫过于庙会的时候,和鲁迅先生描写《社戏》中的情景相似。
那时候村里就会搭一个戏台,并请来民间艺术团来唱戏。唱戏一定会一出戏那就是《陈世美与秦香莲》,负心汉陈世美抛弃了秦香莲,娶了公主做了驸马,秦香莲找包拯来伸张正义。农村的老人们最喜欢看的就是这出戏,也最喜欢谈论包拯了。
读了关于包拯的历史的记载,这无疑是历史的一股清流,正因为有这种稀少的人才在,使得中华精神延绵不绝。在当时的社会体制下,包拯所做之事深得民心,在加上民众理想化和神化,包拯走上了神坛。
当然包拯所做之事,在今天本该事件很普通的事,却让当时的民众自愿把他给神话呢?包拯做了哪些事,有哪些特点,本文讲述一下关于包拯的故事。
一孝顺
包拯是个很孝顺的人,中国古人把孝顺这一行为看的很重要,同样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也应该重视。孝顺本来是每个人都该做的事,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到。有一句关于孝顺的名言,每个恐怕都烂熟于心,可是又有多少没做到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看到这句话或许很多人都有些许感慨,每个都有自己的无奈,活着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或许只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生存,留给父母的时间更加稀少。
史书记载: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古人常说父母在不远行,包拯切实做到这一点,所以大家觉得他不一样,知容易行而难。刚考中进士,分配官职,因为父母年老,不想到外地去,就拒绝了。后来又分配官职了,父母不想让去,就不去了。等到他们都去世几年后,他还是舍不得离开,足见包拯对父母深深的爱。
二明智
包拯被称为包青天,是因为他能够明察秋毫,能够看到众人看不到的一切隐藏在背后的事情,能够伸张正义,在他手上没有错案和冤案的发生。任职期间,更是清廉无比,不多拿一毫一离,这是包青天的来由。
最能说明包拯明智的事情,就是那个“无头案”,这里“无头案”是指让人毫无头绪的案件。这件案子发生在天长县,是包拯父母双亡后第一个任职的地方。
有一天,有一老汉来告状,说有人把自己家的耕牛舌头给切掉了,不知道是谁干的。这在宋朝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像这种毫无头绪的案件,一般情况下官员基本不搭理的,又不是大事。
包拯对老汉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不久就有人来控告老汉,说老汉私自杀掉耕牛,包拯对着控告的人说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头还要来控告人家呢?”这个盗贼听了既佩服又惊讶,还以为自己行为暴露了,就认罪了。
包拯这招引蛇出洞是非常棒的。包拯心里想,谁没事闲的蛋疼去割掉人家的牛舌头,又卖不了钱不能获利,肯定是打击报复。所以包拯让老汉把牛杀了,然后把牛肉卖了。因为在宋朝这是杀牛是有罪的,肯定会有人来状告,落井下石打击报复。这个人一定就是割掉牛舌头的那个人。
包拯能明察秋毫,所以深得老百姓喜欢和敬仰。有智慧的人,没有人不喜欢的,何况是普通老百姓,有个明察善断的父母官,自己也不会轻易被冤枉,这是好事。
三清廉不贪污
包拯是实实在在做到了儒家要求读书人的理想行为,不贪污不腐败,一切以国家百姓为重,所以包拯深受老百姓喜欢。
宋朝官员贪污腐败成风,几乎没有不腐败的官员,所以对外一直非常软弱。你不为百姓谋福,百姓又为何为你保国。
包拯在端州任职的时候,端州这地方盛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给皇帝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朝廷权贵们。包拯来到此地后,只命令工匠只按照给朝廷上贡的数目制造砚台。一年过去,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到家里。不贪一砚的包拯与贪婪百倍的上任官员,形成了显明的对比。这样一对比,包拯的形象更显得光辉高大。
四对违法权贵毫不手软
在北宋那个时期,为官者唯利是图,一切以坑百姓为目标。包拯一反常态,一切按法律法规办事,对于百姓们厌恶已久的权贵毫不手软。这种行为更让老百姓对包拯敬仰如神,因为从没有人把百姓的利益当回事,更不会为其考虑,包拯就像万千星辉中的太阳,温暖人心。
在京城的时候,朝廷中的一些权贵们在惠民河上修建了一大堆亭台楼阁和房屋住宅,都堵塞了河道,对百姓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这时候恰好京城发大水,包拯带人直接把权贵们的建筑物拆的干干净净。
这种“强拆”让老百姓感觉非常过瘾,这些平日作威作福的官大爷,终于有人可以压制他们了。这种行为怎么可能让老百姓没有不崇拜之理呢?
五为国家出谋划策,一心为国
包拯一生给皇帝宋仁宗上书过很多需要改进的政策法规等等,贤明的宋仁宗采纳了不少建议。因此包拯为百姓减少了许多生存负担,同时让国家也强盛了许多。包拯一生都是一心为公,一心为国。
包拯有一次对宋仁宗说:“太子空缺时间很长了,你该立太子了。”宋仁宗不高兴地说:“你想让谁立为太子呢?”宋仁宗这句话可有意思了,这句话背后的含义,你是想干预朝政还是结党营私,你不想混了?
包拯当然明白宋仁宗的意思,马上说到:“我都七十岁了,又没有个儿子,我纯粹是为了国家,不为个人捞好处。”宋仁宗才高兴地说:“我会慢慢考虑这件事的。”
包拯干的事其实很普通,应该是为政者理所应该干的事。依法治国,为民为国,只是由于当时社会的体制,使得这种行为几乎就是一种理想,能做到的少之又少,何况北宋那种格局,老百姓神话包拯也在情理之中。
文章按照史书记载所写,详情可阅读《宋书》包拯传。文章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