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据理论7C法

林斯特龙在这本书里,为小数据理论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流程,其中包含了七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用一个单词来代表,由于这些单词的英文开头都是C,所以他把这个框架称为“7C法”。我们分别来看一看,每一个步骤都是什么。

先来说第一个步骤,搜集。搜集,指的是搜集信息。什么信息呢?就像刚才我们说的,是人们的兴趣、习惯甚至信仰等任何可能对品牌的接受度产生影响的东西。一定要注意的是,它们不是数字、图表,而是与人的感觉、心态有关的信息。比如说,你要为一个品牌的营销去走访一个社区的客户,就要了解他们对社区有什么看法,感觉荒凉还是热闹,安全还是恐惧?当地人和你擦肩而过时,是直视你的眼睛,还是看向别处?垃圾是定期收走,还是会滞留一段时间?可能有人觉得奇怪,这些信息有什么用呢?林斯特龙说,它们会让你看到人群的一些特征,得出对顾客群体的初步判断,而这些判断可能会影响产品最后的决策。

第二步,叫做线索。这里的线索是有特指的,就是它们要与顾客的“自我”有着密切的关系。人通常由两个自我构成,第一个是理想化的自我,就是我们希望别人看到的样子,比如说我们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照片,就是我们想给别人看的形象。另一个就是真实自我,与我们的欲望有关。而显示真实自我的线索,通常都隐藏在比较隐私的地方,比如说冰箱、橱柜、衣橱等地方。

我们再来看7C法的第三步,叫做连接。到了第三步,我们可能已经掌握了六七条小数据了,那么就要开始考虑,这些线索有什么相似点没有?它们是不是指向了什么?把小数据串联起来,寻找线索的过程,就叫链接,作者认为,寻找这些线索,就是寻找顾客的情感缺口,看看他们的情感中缺少什么,富余什么。


连接之后,就可以进行7C法的第四步了。第四步叫做关联。小数据关注的是人的独特行为与情绪,那么这第四步所研究的,就是到底在什么时候,这些情绪或行为第一次出现?而更多的时候,就是去发现他们的情感缺口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找到这个答案,就接近找到了商品与顾客之间的关联——说白了,就是要找一个切入点。


下面咱们再来说说7C法的第五步:因果。在这一步里,我们面对搜集上来的种种小数据,需要问问自己,这些会激发人们什么样的情感呢?刚才乐高的案例里,鞋子的信息就激发了社会成就感。而在之前我们提到的谷物早餐的案例里,颜色的信息,激发了顾客对食品安全的追求。这就是因果。大家可能也发现了,这一步其实不是一个单独的步骤,而是对前面两步的总结和确认。

接下来我们再看7C法的第六步,叫做补偿。前面我们提到过,小数据的本质,是要指出人们有什么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然后对此进行补偿。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总是扮演着某种角色,而这个角色通常是被要求的,并不是我们的欲望想要表达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想要找到渠道发泄出来,促使我们去扮演另外的某种角色,一般来说,那都是被社会禁止扮演的角色。林斯特龙把这个发泄的过程叫做“打破常规”,而观察打破常规的过程,就能发现人们的潜在欲望。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7C法的最终一步:观念。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步里的观念,指的其实是创意。当我们发现顾客的欲望,想要进行补偿时,通常需要创意去制造惊喜感。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7C法的七个步骤:第一是搜集,就是搜集和顾客有关的习惯、兴趣、感受等信息;第二是线索,就是寻找能呈现顾客真实自我的细节;第三步是连接,是寻找到顾客大致的情感缺口是什么;第四步是关联,是去发现顾客的情感缺口第一次出现,是在什么时候,是由于什么事物引起的;第五步是因果,就是确认小数据促使顾客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第六步是补偿,指的是从顾客的情感中,发现他们没有被满足的欲望,对此进行补偿;第七步是观念,用创意设计出可以操作的补偿办法,来满足顾客的欲望。

这就是如何使用小数据理论的7C法。需要强调的是,林斯特龙虽然认为大数据不能把握人的习惯、心态,但是他仍然认为,把小数据与大数据结合起来,去研究顾客的心理,是有启发性的做法。毕竟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线上的数字化自我,与线下的真实自我,都需要我们仔细认知,通过两者的对比与结合,我们就能知道自己是谁以及究竟想要什么。对于21世纪的营销来说,这是至为关键的两个问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