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是我们现在一直推崇的,所谓通过采集大样本数据,然后运用算法进行分析,进行精准营销,或者对走势进行预测。
大数据从某个角度上讲是理性的,冷冰冰的结果的导出,但是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行为其实是没有直观的显现的,做营销可能更需要从底层欲望出发,这是第一点理解;第二是大数据针对的是整个的群体,可能对共性需求比较准确,对于区域化的小众的预测就没有那么到位了;第三,如果没有办法获得大数据的话,如何去抓取用户需求呢?
这本《痛点:挖掘小数据满足用户需求》这本书就是这样一个反其道而行的从人性出发的找到用户真实需求的营销方法论。作者马丁.林斯特龙是世界首席营销专家,是很多著名品牌的营销顾问,曾经入选“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100强”。
他认为大数据因为没有涉及到人的习惯,所以不是那么准确,当能体现人的信仰、兴趣、习惯、情绪等内容的信息可能更为有效,具有说服力,人的分类据说也就500-1000种,具有共性,所以这些数据仅需要对极少数人进行观察就能得出结论,进而影响营销策略,这个就是小数据。
这本书从案例出发,讲了作者是如何运用他的7C方法论来找到用户最底层的需求的。个人认为做这件事情的人,首先具备的能力是必须有很强的观察力,其次用他人的视角来看待事情,保持归零心态,最后还要有很强的归纳能力,能寻找到规律,进行关联,找出结论。说到底,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还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
作者探索用户的底层心智会记录到每个人每样东西以及每件事情的故事、情绪,尤其是反差大或者有异常打破常规的方面;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会找一个熟悉当地的外地人用客观的视角做引导;如果是自己熟悉的领域会先变得陌生再来做潜台词研究。
因为,我们有意无意会掩饰真实的自我,或者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习惯和欲望。而局外人可能会更清楚需求。所以作者建议把小数据和大数据结合起来,在家观看、倾听、观察和梳理线索,找出用户的真实需求。
印象最深的案例是印度麦片的故事,把麦片卖给气场不和的两代女性。作者先进去印度家庭看家庭里婆媳到底谁做主,比如一到家庭,开门迎客的是媳妇,婆婆是坐着等着,在位置上和客人聊天,而媳妇不出声,这样看媳妇的地位比较低;而到厨房发现调味品越靠近炉子的调味品色彩越鲜艳,而婆婆们都是喜欢鲜艳颜色的,那是不是说明婆婆们掌管了厨房和购买的全部权利了呢?不一定,因为厨房里还有年轻人喜欢的新鲜的芬芳气味,而在做过颜色、气味调查后发现婆婆们喜欢的都是自然的气味,不是芬芳,这说明什么,说明购买权是两代人共享的,如何把完全不一致审美色彩的两代人综合起来呢?作者又去了市场,还去拜访了验光师,最后发现从一位印度婆婆的角度看,几乎所有东西的边缘线条都是模糊的。她唯一能看清的就是颜色。问题是,她最不能区分的两种颜色——“天然棕”和“新鲜绿”——正是儿媳们偏爱的。还要考虑其他问题。婆婆们看待货架上的谷物早餐时,采取的又是什么态度、什么角度和什么立场?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要理解超市的实际现象、货架的摆放方式,以及明暗光线扮演的重要角色。
当所有问题都呈现后,要同时给婆婆和媳妇呈现出眼前的产品“新鲜”,最后的解决方案是把包装2/3的包装底部换成艳丽、明亮的调料颜色。在包装的一侧,增加了一个触觉维度设计,激发老一代人拿起产品的欲望。剩下1/3的包装,是给身材高些的儿媳看的。这1/3要设计成“天然棕”和“天然绿”,并详细介绍谷物早餐的天然成分。因为印度不允许有孩子照片印在包装上,就印了一个宝宝用的勺子。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观察之细致,对人性之了解,把握平衡之美。
下面说说7C方法论。
第一是搜集,就是搜集和顾客有关的习惯、兴趣、感受等信息;
第二是线索,就是寻找能呈现顾客真实自我的细节;
第三步是连接,是寻找到顾客大致的情感缺口是什么;
第四步是关联,是去发现顾客的情感缺口第一次出现,是在什么时候,是由于什么事物引起的;
第五步是因果,就是确认小数据促使顾客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第六步是补偿,指的是从顾客的情感中,发现他们没有被满足的欲望,对此进行补偿;
第七步是观念,用创意设计出可以操作的补偿办法,来满足顾客的欲望。
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个经典法则,那就是:要永远和顾客的另一个自我去交流。为什么呢?因为人通常展示给别人看的,都不是最真实的自我。那么,和另一个自我交流,就是去看看顾客究竟想要什么。
在上面中要注意线索是有特指的,就是它们要与顾客的“自我”有着密切的关系。人通常由两个自我构成,第一个是理想化的自我,就是我们希望别人看到的样子,比如说我们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照片,就是我们想给别人看的形象。另一个就是真实自我,与我们的欲望有关。而显示真实自我的线索,通常都隐藏在比较隐私的地方,比如说冰箱、橱柜、衣橱等地方。
把小数据串联起来,寻找线索的过程,就叫链接,作者认为,寻找这些线索,就是寻找顾客的情感缺口,看看他们的情感中缺少什么,富余什么。小数据关注的是人的独特行为与情绪,关联就是到底在什么时候,这些情绪或行为第一次出现?而更多的时候,就是去发现他们的情感缺口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找到这个答案,就接近找到了商品与顾客之间的关联——说白了,就是要找一个切入点。因果是我们面对搜集上来的种种小数据,需要问问自己,这些会激发人们什么样的情感呢?
小数据的本质,是要指出人们有什么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然后对此进行补偿。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总是扮演着某种角色,而这个角色通常是被要求的,并不是我们的欲望想要表达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想要找到渠道发泄出来,促使我们去扮演另外的某种角色,一般来说,那都是被社会禁止扮演的角色。
那最后观念,指的其实是创意。当我们发现顾客的欲望,想要进行补偿时,通常需要创意去制造惊喜感。
小数据关注的是人的独特行为与情绪,那么这第四步所研究的,就是到底在什么时候,这些情绪或行为第一次出现?而更多的时候,就是去发现他们的情感缺口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找到这个答案,就接近找到了商品与顾客之间的关联——说白了,就是要找一个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