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时候去教学楼上课,楼道的墙壁上赫然写着一串文字“关乎人文已化成天下”,觉得很深奥,于是回去查了下来源。
这句话来源于《易经》,“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已化成天下”。
这是“文化”这个词的来源!
这段文字不是多么的难理解,但是当古典籍渐渐的离我们而去,现在的人再接触这个词的时候,真的不容易理解!
01
浅谈“文化”一词的起源与理解
“文化”是“文”与“化”的组合,所以学习词汇的时候,你最好“咬文嚼字”。
咱们看看“文”是怎么来的,“化”又是怎么来的。
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依類象形,故謂之文。
这是“文”这个字的来源,上面大概的意思说,黄帝的一个负责记录历史的官,他叫仓颉,他看到飞禽走兽的行迹,觉得可以通过分别辨识下它们的痕迹就可以区分它们的不同之处。然后就开始造字,怎么造呢,依据其形状,所以就有了“文”这个字,当时的文应该是下图这样!
那么“化”又是怎么来的?我查了下《说文解字》,“化”——教行也。教行於上,則化成於下。“化”的样子是这样的,看下图
所以当“文”与“化”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有了“文化”一词,组合后的意思大概也就是两个字的意思相加,但是又符合了“1+1>2”的原理!
通俗的说,将你通过感知认识到的东西,经过思考(消化、梳理),然后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知,再教行于别人,这就是文化(文的一种演化),它是一种衍生品或者走在衍生路上的品!它更侧重于衍生这个过程!
当然现在文化是个名词,但你可以从动词的角度理解,说不定更容易些!
02
浅谈“知识”一词的起源与理解
“知识”按照古人造词的方法,也应该是“知”与“识”的组合。
《说文解字》里面提到“知——識敏,故出於口者疾如矢也。”意思说,知这个字有“敏”的意思,从嘴里出来,像箭一样快。(不知道对不对哈,专家拍个砖)
《说文解字》里面提到“识——一曰知也。”,看来“知”和“识”应该是一个意思!
可以看出“知识”一词更侧重于对自然事物的感知!
比如你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在西边落下,这就是对太阳的规律有了认知,也就是说你有了对太阳的一点知识!
但是你看到太阳天天如此,你觉得这是永恒,你塑造了太阳神这么个是事物,并告诉大家,我们得敬畏太阳神,这就是文化层次了!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与“知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03
从这两个词诞生的几千年以后
华夏文明差不多五千多年的历史吧,人类一直在认知,知识也迅猛的增加,关于天文地理的知识,关于两性男女的知识,关于医学的,关于自然的,关于。。。(此处省略一万字),文化呢也一直随着知识的增长也在不断演化!
文化真的可谓是“大观园”了,很丰富,比如人伦纲常文化、礼仪文化、茶文化、占卜文化、帝王术文化、商业文化。。。
可谓处处皆文化,就连AV都有它自己的文化,所以你不得不感到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所以我可以解读“知识”是什么,但是我解读不了“文化”是什么!
估计季老(季羡林)也不会对文化轻易下一个类似于“文化是xxx”的定义!
季羡林,他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特别让人感动,推荐大家看看他的专访!
所以几千年之后的我们,没有必要非得说“文化”是有涵养、有内涵、有修为。。。。这些之于文化,简直就是冰山一角!
那我们做的是什么?我们需要的将我们的认知不断的演化下去,创造新的文化!
04
为什么说有知识没文化?
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但有文化肯定有知识!
因为你可以想一块海绵那样不断的从外界汲取知识,但是如果不经过思考、不经过与他人的思维对撞、不经过一群人的共同努力,你不一定有文化!
但是文化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你获得了知识,然后演化,然后一群人交流,教行于人,那你们肯定能形成文化!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吃进去的是草,吐出来的是奶”,这可以说是文化!“吃进去的是草,拉出来的是便便”这只能是知识!
我们不能将文化局限于说一个人的涵养、修为!
不过现在的现象是,我们将一些高学历的人做出不应该的事,归结为“有知识没文化”,这怕是有点目光狭隘!
之所以出现“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跟我们的教育是有极大的关系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缺乏文化的传承,有些优秀的文化,我们因为经济利益或者说生活所迫吧,都不想去传承了!
再有一点就是1966-1976文化恐怖十年,我们的文化出现了断代,甚至是损伤性倒退。
然而在遥远的日本、韩国,居然可以找到很多中国文化,虽然我们不能称之为“中国的文化”,但那些确确实实以“中国文化”为根!
也正因为文化有不断演变的属性,所以日韩在“中国文化”的根基上进行演变,出现新的文化,人家说那是“日本文化、韩国文化”,我们也只能干瞪眼!
05
结束语
有句话说得好啊“不怕流氓会打架,就怕流氓有文化”,还有那句“有文化真可怕”。
试问,我们怕的是什么?
答:我们怕的是文化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欧啦,写完收工!
据说有文化的人都会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