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坚持每天六点早起的第261天。要说这么做对我有什么改变,那真的既没有遇见高富帅也没有结交白富美,更没有登上人生巅峰,只是把早起当做理所当然。那做这么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有什么意义呢?刚开始的时候也挺难下决心的,睡懒觉这种行为不是人生的馈赠吗,何必跟自己过不去?理智的一边告诉我,早起可以是一个大括号,把冥想、健身等等都囊括其中。而这听起来特别没有吸引力。
可我就是开始早起了。感性的声音和理性的声音同时站在天秤的两边,之所以重心还在感性的一边,是因为理性的那条路还存档在你的建设当中,并没有化成实际行动。当你真的把构想付诸于实践,会发现原来一切那么美好——经验总是更有说服力不是吗?
很多时候,我们脑海中总会出现一个感性和理性的天秤。我们可以把感性的大脑比喻成小恶魔、野马、大象,很多时候连发现都来不及,已经跟着它们驰骋在欢乐的大草原上。没办法,《象与骑象人》里面说大象力气大又冲动,我们不知不觉就受它控制。
以前挺不喜欢情商这个词语,总觉得里面夹杂我们社会交往不得不遵循的套路,算是对别人的一种迎合?可不得不承认有情商的人很有魅力,他们可以很好的处理情绪,自如的应付各种各样的场合,和别人说话总能说到别人心坎里,还可以和自己和谐相处……我们不是天生就有情商,这或许是社交的产物。但是,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既然有情商这一条通往和谐人际交往的捷径,为什么非要走曲曲折折的羊肠小道呢?
是的,运用情商的过程势必夹杂着刻意,甚至会被人说是违背内心自然状态的虚伪。可真的当我们回归本性了,对周围人发脾气?在网络上看不惯就怼?任由大象肆无忌惮横冲直撞? 可真的发了脾气,自己又会陷入追究对方错误的死循环,不放过别人也就罢了,还要让自己烦躁、悲伤、气愤。而那些在网络上没有经过思考和论证的“怼”,只会让自己不停地在“正方”“反方”之间来回切换,你的立场呢? 暂且承认情商是对社会的迎合,但它同时也是对自己、他人、社会的深入了解,是了解之后循其规律与世界和谐的相处方式。
连情商这样里面蕴含着“情绪”的词语,都要与“思考”“理性”挂钩,“理性”对你来说还没有吸引力吗?以前我喜欢做一个随意的人,就连整理房间这种小事都不愿做,觉得太麻烦。这里面蕴藏着“分类”“储存”“清洁”,说起来都觉得麻烦对不对?就像你头脑中的知识,如果不分类的话,当你真正用起来时反而要翻大量的书籍寻找。回到整理房间上来——那些每一天都要翻箱倒柜的时间,要比花一天把房间整理出来的时间多多了。用一颗理性的大脑去对待这个世界,简直整洁。
或者你会说,理性的人太没意思了,一点都不接地气。如果完全理性的话,像机器人一样也真的挺没意思。无论看电视还是小说那些“高冷”的人都特别受欢迎。高冷的人可爱的地方在于,当你觉得他时时刻刻都严谨缜密,偶尔冒出的一丝丝傻气,对比那些整天冒傻气的人,哇,可爱到不行。
《奇葩说》第五季里面薛兆丰,北大经济学教授,他逻辑严谨,思维缜密,可以把经济学讲的清新脱俗,总之看着他就觉得全身冒着“禁欲系”。(好吧,我应该对禁欲系有什么误解)他前几期号称“比喻绝缘体”,从来不用比喻,只用例子。
最新一期的《奇葩说》被李诞揪出来 在论证从概率上来说你没有遇上彼此唯一的可能性 时用到了“红豆和绿豆”的比喻。
薛教授一句“我那是举例不是比喻”苍白而无力的辩解简直可爱到不行。
还有这期来自薛教授和蔡康永的互怼——理性和感性的交锋萌爆了有没有。
或许没有办法完全理性,也没有办法每一次都对大象说“不”。感性的大脑很容易放飞自我,这也是坚持、意志这些词语令人追捧的原因。时时刻刻保持警醒一点也不可爱,可我们还是要看到理性背后细腻的纹理,经过一层层的逻辑推理才有的思想深度。不否认感性起来很容易,理性思考违背舒适的原则。谁不想舒适呢,看你是选择看的见的单一舒适,还是选择看不到的丰富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