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和故事的相通性在于,有情节有人物,引人入胜,然而曲折的故事,却不能代替一部小说给人带来的体验,这是为何?
从读者直观体验来看差别:
1,故事会留给人情节印象,却往往难以记住人物。
读者典型反应:
-阅读过程“后来呢?”;
-读完感叹“原来如此。”
-读者间交流重点:A事件、B事件
2,小说留下的是人物形象,可能未必记住每个情节,但是能明确记住人物,甚至能记住主人公的爱好、信仰、习惯、标致性动作,阅读小说要多一层情感体验。
读者典型反应:
-阅读过程“后来呢?,好开心/不开心”
-读完感叹“原来如此。好开心/不开心/好遗憾”。
-读者间交流重点:女主角、男主角、命运、结局等。
思考题1:请区分《水浒传》、《西游记》、《镜花缘》、《三言二拍》属性。
来,换个角度,再从创作重点来看差别:
1,写故事,重在情节起伏,以引导故事曲折离奇。
作者的重点:故事完整、悬念设置、人物是代号、事件情节推动发展、社会背景模糊、说明性文字为主。
2,写小说,重在社会现实
作者重点:人物血肉丰满,情感为脉络,人物命运为情节,人物为中心,反映社会现实,描写性文字为主,故事未必完整,引人深思。
为方便理解,以《潜伏》原著 为例,简要分析如下:
(1)男主:余则成,中共地下党员,内敛谨慎,有坚定地目标,处于两难境地。
(2)女主:翠平,协助男主完成潜伏任务,外向鲁莽,朴实中透着睿智。
(3)人物刻画: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心理、个性等角度进行描写。
刻画欣赏1:
在后座上,余则成伸手去握翠平的手,翠平瑟缩了一下,便任由他握着。于是,余则成在她的手掌中摸到了一大片粗硬的老茧,也发现她的头发虽然仔细洗过,而且抹了刨花水,但并不洁净;脸上的皮肤很黑,是那种被阳光反复烧灼过后的痕迹;新衣服也不合身,窝窝囊囊的不像是量体裁衣。除此之外,她身上还有一股味道,火烧火燎地焦臭,但绝不是烧柴做饭的味道。汽车开出去20里之后,他才弄明白,这是烟袋油子的味道,于是,他便热切地盼望着这股味道仅只是他那位“岳母大人”给熏染上的而已。
刻画欣赏2:
平日里,余则成的嗜好只有一样,便是收藏文房四宝,而他最厌恶的东西也只有一样,就是吸烟的味道。他对吸烟的厌恶名声极大,即使是站长召见他也常会很体贴地把那根粗大的雪茄烟暂时放在烟灰缸里,而像老马这种出了名的老烟枪居然一路上一根香烟也没吸。但是,他与组织上分手的时间太久了,也许新接手的领导并不知道他的这个毛病。
(4)经典场景:假夫妻磨合、办公室政治。
(5)读者体验(摘自豆瓣)
-为什么都是悲伤的结局啊。。。55555555555555555
-动乱的年代就不能在一起吗?能不能有个奇迹。。。
-革命者当初对生活的态度是真诚而富有激情的,为践行信仰而义无反顾。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人!
-看过五遍,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只是结局有点凄凉,神一样的余副主任,大大咧咧的翠平。
(6)作者龙一谈《潜伏》创作:
我的小说,重点描写中共地下党员这个特殊人群在特殊时期的生活,从生活化的角度,来描述他们的情感和经历,让读者和观众了解他们当年的真实处境,包括他们的工作状况、收入来源、家庭构成甚至孩子升学等细节问题。
(7)补充信息:龙一谍战三部曲《潜伏》、借枪》、《代号》。均被翻拍为电视剧或电影。
思考题2:潜伏的社会意义为何?
整理出编撰框架,应为三大部分:
1、立意:预期传递给读者的思想及情感。
2、人物:身份、形象、性格、职业、正/反面、联结点(心理、对话、行为)
3、情节设计:开头、结尾、高潮、过程(一波三折)
实际应用案例《刘大毛的心事》分享:
预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