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对35岁以上的人,不够友好。
工作方面,随处可见招聘启事上除了一些比较低端的岗位,大多都会注明“35岁以下,条件优秀者可适当放宽。”
也许有人会说,过了35岁还依靠招聘网站或招聘启事找工作的,基本都是没有啥本事的人。
我不否认发表这种意见的权利,但是也请这样发言的人注意到,你们所认为的本事,是比较狭隘的,在你们说这话的语境中,本事只是特指对工作有益的那部分。
而且,请看那句“条件优秀者可适当放宽”,这也表明了,招聘的渠道,其实是多种多样的,连招聘单位都不排除会遇到沧海遗珠,所以有个例外条款。
不管怎样,排斥35岁以上的求职者,基本成了招聘单位的共识。
对于在职员工而言,35岁也是一个危险的关口。
曾有HR总监直言,清退35岁以上基层员工,早已是公开秘密。
或许,这个“基层”二字又有人拿来说道,35岁了还基层,活该被清退。
之前,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在经过社会的洗礼之后,我的想法转变了。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的,每个身在职场的人,都是想有所进步的。
然而,并不是你想进步就能进步的,这个世界多的是事与愿违,而稀缺的是心想事成。
首先,领导的职位是有限的,跟你一样水平的,大有人在,但或许人家机缘比你好,关系比你硬之类的因素,出现了“新娘结婚了,新郎不是你”的局面;
其次,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领导职位。一个销售高手,自己业绩出众,可是让他带团队,反而不及他自己亲自拼杀。类似的案例有很多。
最后,从公司的层面来说,公司希望分工越细越好,这样就能保证替换成本较低,而不会出现一个人撂挑子导致业务停转的局面。
越是有规模的公司,越追求这种精细的分工。
在这样的理念主导下,单个个体在一个岗位上可能一干多年,一不小心,就被基层了。
因为以上原因,加上社会规律使然,脱颖而出者,终究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属于基层,而现在的企业,却要对这部分基层人员动刀子,还讥讽你活该,你冤不冤?
再说了,就算被清退,也不一定是你不行,也许是公司不行了,行业不行了。
生活方面,一个遵循社会传统的人,在35岁的年纪,差不多是上有老,下有小,而他/她,则是主心骨。
男人尤其如此。张爱玲说过,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所以才有下班后,在车里争取两分钟时间做自己的无奈之人;才有为了三百块全勤奖,强拖病体上班而罔顾生命的人;才有凌晨高强度录制节目不幸猝死的艺人……
就算能挑起重担,但是也可能出现挑重担的人自身出现了状况,30多岁身患绝症、猝死的案例不要太多。
美好与不幸,我们无法预知谁先到来。
这一切,注定了我们需要为35岁以后的人生有所准备。
如果你还不到35岁,那么恭喜了,抓紧提升自己吧,让35岁后的你,最好不要在“基层”,免得还要通过招聘的形式找工作。
而已经过了35岁这个坎的,更需要自救了。
我们假设,35岁后的你,不出众,但也不那么没用,仅仅是一个平凡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来探讨一个救赎自己的可能性。
假设35岁后的你,还有一份工作,这算是一件比较幸运的事了,但千万不要为此沾沾自喜,毕竟我们现在都知道,没有哪个公司能够成为你的家,都是需要你的时候,你是小甜甜,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就是该走人。
这个时候,你该有离开的准备,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
如果采取主动,很显然你有更好的选择,或者对自己比较自信,这种情况,没多少可以指导的,按自己的想法干就行了。
要知道,事情之难,并不是会有多少艰难险阻,而是没有开始的勇气,一旦开始了,见招拆招会成为一种必然。
如果遭遇被动离开,很显然,你被清退了。
这个时候,先不要愤懑,而是该好好审视自己:之前用以谋生的技能,能不能适合新的工作,如果不能,该如何学习新技能。
此外,你应该调低自己的预期,除了是因为行业不景气、公司倒闭之类的原因被清退外,你不能抱着“再找一份跟之前相当的工作”的念头。
不客气地说,你既然被清退,很明显存在“得不配位”的情况,所以你该调低自己预期,尽快谋得一份新的工作。
如果你知耻而后勇,会有补足预期的机会,但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再自矜了。
除了学习新技能、调低预期尽快重新上岗之外,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复盘自己的人生,这样才能保证35岁之后的你再不会遭遇被清退的命运。
前面已经说过,除了大环境的原因被清退外,其余被清退的原因,其实在你个人身上。
所以需要你去复盘自己的人生,发现自己的缺陷,勇敢地去加以改正,才不会再被羞辱。
清退35岁以上基层员工,原因无非那么几种:
35岁的人,干劲和精力都今非昔比,太多琐事阻碍了在工作上的投入,性价比不高;
成本高,对公司经营不利。同样的工作,还有比你年轻、要的比你少的人可以代替,那么干嘛不换掉你?
你所干的工作并非无可替代,你本人也没有足够优秀的本事,那么换谁来不是一样的呢?
高成本、低性价比、稀缺性弱,这么多的弱点,不清退你清退谁?
要想补足短板,必须在性价比和稀缺性上下功夫,这样你才配得上高成本。
你能为公司创造多少价值,决定了公司愿意为你支付多少酬劳。不管你是在直接产生价值的岗位,还是职能性岗位,你都必须具备为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
直接产生价值的岗位很好理解,那么职能性岗位如何为公司创造价值?之所以叫职能性,就是因为它不是直接产生价值的岗位,但是它可以通过优化流程、提升效率等方式,为公司节约成本,间接地创造价值。
你是行政类的,就该考虑如何控制资源消耗,既不影响公司正常运行,又能节约成本;
你是人力类的,如何为公司招聘来有能力的人员,又能在人力资本的支出上优于同行,这就是你价值所在。
当你具备这样的技能,你才算得上有了性价比,才会成为公司考虑留下的人才。
至此,你才算步入了“稀缺性”的道路。不过,从“性价比”到“稀缺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一书中,作者引用了一个普通工人的案例,来说明自得其乐性格对心流的作用,但这个例子,也能很好说明什么叫做稀缺性,这里做个引用。
这个普通工人叫做柯拉玛,5岁移民美国,读到四年级辍学,然后在南芝加哥一家租车火车车厢的工厂做焊接工人,一做就是30年。虽然他拒绝升职,只想做好一个焊接工人,但是他长期的专注于业务,让工厂里的人将他奉为灵魂人物,连厂里的经理都说,只要厂里有5个像他一样的人,他的厂就会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而他的同事则说,没有了他,工厂干脆关门大吉算了。
这位叫柯拉玛的工人之所以深孚众望,就在于他熟悉全厂各阶段的作业,他可以接替任何人的工作,还可以修理任何一架机器的任何部分,从巨型吊车到电子监视器。
试想一下,这样的人才,不就是稀缺性的典型案例吗?有这样的人才,谁会傻得将其清退,又有谁不愿意出高薪挽留这样的人才呢?
那么,35岁之后那个平凡的你,知道该如何自救了吗?
简单总结一下吧:要有忧患意识,要调低自己的心理预期,但是不能放松对自己的磨砺,要让自己有性价比,最好不可替代,才会掌握人生的主动。
35岁后的你,尽管平凡了前半生,但是还是有机会让自己崛起于后半生,只要你有勇气与过去的自己告别,用无畏的精神去不断锻炼自己。
你不必打败任何人,只需战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