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和民族的历史长跑中,改革无疑是一种催化剂,是持续奔跑的能量和燃料。改革的影子无处不在,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在不同时期包裹上不同的外衣,以很多形式出现,有时是创新,有时是改制,有时是变法,有时是国家机构的设置、官员的构成,有时是国家对外政策的调整、军事策略的优化、税收收支方式的调整,等等。改革产生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却对微观的世俗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古埃及时期,第一个王朝的首任国王米尼兹统一埃及后,即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他主导下,上下埃及施行两种制度,容许不同地区的人们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大力推广和使用象形文字,为埃及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古巴比伦在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第一所学校,颁布了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在伯利克里时代,实行选举制,为希腊民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效激发了社会活力和创造力。古罗马时期,运用土木工程技术对古埃及、古巴比伦的原始运河引水进行改造,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近代以来,日本的明治维新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直接为国家的强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改革很多时候是对生产关系的重构,通过生产关系的优化配置,达到促进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它首先孕育在思想的萌芽阶段,接下来有赖于政治家强有力的推动,进而建立一种普遍适行、且能够较长时间维持的制度体系。这里面,政治制度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重要组织形态,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关系。中国古代很多改革就是围绕政治制度而展开。在皇权交接上,从远古的禅让制到夏以后的世袭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到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西周以前是分封制,秦朝加强中央集权,施行郡县制。在官员设立上,经历了秦朝的三公九卿、隋朝的三省六部到明朝的内阁制,清朝为了加强统治,设立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在人才选拔上,先秦时期实行世官制,贵族世代为官。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养士制,门客、座宾交谈论道,影响国家政策。两汉时期推行察举制,举孝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主,将人才分为九等,家世和背景是重要参考和决定因素。隋唐后期主要是科举制,排除世家大族和门阀的影响,选人用人范围更大,更加公平。在土地制度上,西周时期全面推广井田制,土地为国家公有。秦汉时期是爱田制,承认土地部分私有。曹魏时期实行屯田制,有军屯和民屯两种。西晋后在北魏孝文帝时期改革为均田制,唐代继承。宋代土地买卖盛行,私有土地大量出现,官田私化,国家实行“不立田制”,开始承认土地私有。明清时期,国家开始对土地登记成册,土地大量私有。在军事制度上,从先秦、秦朝到汉朝,主要以征兵制为主,国家出钱养活军队,以户口征兵入伍,出兵作战。到了西魏,宇文泰首创府兵制,隋唐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唐朝中后期到宋朝,由于人口流动的加剧,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因兵源不足逐渐衰退,国家开始施行募兵制。元朝施行部落兵制,形成较大的军事单元。到了明朝,为了适应边境作战的需要,设立卫所制,“所”是基本单元,“所”上有“卫”,“卫”有指挥使,指挥使统兵5600。我们常说的“千户”“百户”,指的就是千户所和百户所。千户统兵1200,百户统兵120。清朝以八旗制为主要兵制。在贸易制度上,中国古代主要以“朝贡”方式为主,西汉时期就有专门的外事机构大鸿胪寺,唐朝设立市舶使,专门负责对外贸易。宋朝从内陆走向海洋,边境互市频繁,海外贸易盛行。明朝时,郑和六下西洋,开辟多条贸易航线,但政策却急转直下,施行海禁,打击民间贸易。清朝,英国用鸦片扭转贸易逆差,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打开中国大门。在税收制度方面,夏周时期是贡赋制,属国向宗主国通过上贡的形式交税。春秋时期按亩收税,好的田地收税较高。汉朝建立以户口为基础的人口税。唐朝后期施行两税法,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作为征税的标准。北宋时期施行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用以打击隐田和逃税,增加国家税收收入。明朝为了进一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施行一条鞭法,将各类税收合而为一,以人头和亩数多少折算成银两收税。清朝废除了存在两千多年的人头税,推行摊丁入亩,把人头税摊入田赋中,统一征收地丁银,有田纳税、无田免交,极大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历史上,皇权的收与散、中央的分权与集权、设藩与削藩、征伐与收敛、增税或减税,等等,无不牵涉到王朝的兴衰与存亡。
正所谓变中求生,改革在很多时候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当时的环境下只有改革,或许才能有一条生路,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明朝末期,崇祯皇帝就面临这样的情况,大明王朝患上了白银依赖症,在不断扩大的海外贸易中变成了世界白银的输入地。不料,崇祯时期偏偏碰上了欧洲战乱、全球白银减产,海外贸易骤降,导致朝廷无银可用,捉襟见肘,官员俸禄和军费一再拖欠。究其原因,就是明朝自产的白银很少,大量依赖贸易顺差带来的白银进口,而国家缺乏准备金制度——这个现代金融的基本制度,政策僵化、行动迟缓、官员消极,接下来灾祸接踵而至,一发不可收拾,白银危机加速了明帝国的灭亡。
改革恰逢其时,往往能够事半功倍,解决实际存在的顽疾,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滞后或者超前改革,往往事倍功半,给国家带来重大的损失。以中国古代最有名的两次变法为例。商鞅变法“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加之统治者坚强的决心和强有力的推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秦帝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安石变法虽然有良好的初衷,多项措施也针砭时弊,但因为过于激进和急于求成,加之统治者的摇摆和反复、官僚阶级的掣肘,多项改革举措在执行中难以落地、饱受诟病,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倒给国家带来极大的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