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日月之食:即日食月食。日食,又叫做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在民间传说中,称此现象为天狗食日。日食只在朔日(每月初一)发生。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全环食。观测日食时不能直视太阳,否则会造成短暂性失明,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永久性失明。
月食,又称月蚀,是一种当月球运行进入地球的阴影(阴影又分本影和半影两部分)时,原本可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有部分或全部不能被直射阳光照亮,使得位于地球的观测者无法看到普通的月相的天文现象。
月食发生时,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月食必定发生在满月的晚上(农历十五、十六、或十七),如《说文》所说“日食则朔,月食则望”。
地球阴影位于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内,此平面与月球轨道面(白道面)并不重合,黄白道面交角约5度;大多数满月时,月球不在黄道面内,而是或偏北或偏南,不在地球阴影内,因此并不是每个满月时,都发生月食。每年全球至少发生两次月食。
更:易也、改也。原作㪅,从丙从攵(pu),“更”的本义一般认为是更改。如“更迭”、“更衣”。后引申指轮换、交替。又引申指重新,如“更始”、“更新”。
更也指经过、经历,如“少不更事”。
古代宫中值夜,分为五个班次,按时更换,故又引申指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以上读gēng。
“更”又读gèng。由更替、更换虚化作副词,指再、又。如“更上一层楼”。又表示程度的加深,相当于“愈加”。
仰:举也。从人从卯。会意兼形声字,原义指抬头向上,如《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古人对于尊敬的人,特别是君主、圣人往往是伏地而跪,双目仰视,由此延伸指景慕、佩服,如“高山仰止”,就是指对崇高品德的仰慕。由此延伸作公文敬词,下级对上级行文中用在“请”、“恳”等字之前,表示恭敬、切望。
仰也指依赖、仰仗,如《墨子-七患》:“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
全文理解为:
子贡说:“君子所犯的过错,就像日食与月食,犯错的时候,大家都看得到,更改了以后,大家依然景仰他。”
人人都会犯错误,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小人不敢直面错误,甚至会粉饰错误。那么君子犯错又会怎样呢?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君子胸襟宽广,光明磊落,所以君子犯错不遮掩,不隐瞒,敢于公开改正错误,所以君子犯了错误,依然会得到别人的敬仰。
孔子曾赞扬颜回“不二过”,人人都允许犯错,但不能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孔子还说过:“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俗话说“小人无错,君子常过”。意为小人通常不承认或者掩饰过错,君子却敢于承认错误。
《左传》有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本章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不要怕犯错,犯了错要敢于面对,敢于改正。
中华人文始祖伏羲
关于中国的创世神,几千年来,各种版本的传说,目不暇接,众说纷纭,颇有争议。
1942年,在湖南长沙东郊子弹库的王家祖山一座楚墓,出土了一件楚国帛书,是目前中国出土的最早最完整的先秦创世神话记载,在现有的中国先秦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还没有比它更完整、更明确的创世神话。
楚帛书甲篇释文说:在天地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混沌状态之时,先有伏羲、女娲二神(相传是兄妹关系),结为夫妇,生了四子。
这四子后来成为代表四时的四神。四神开辟大地,这是他们懂得阴阳参化法则的缘故。由禹与契来管理大地,制定历法,使星辰升落有序,山陵畅通,并使山陵与江海之间阴阳通气。
当时未有日月,由四神轮流代表四时。四神的老大叫青干,老二叫朱四单,老三叫白大柟,老四叫墨干。
一千数百年以后,帝□(此字不明)生出日月。从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四神还造了天盖,使它旋转,并用五色木的精华加固天盖。
炎帝派祝融以四神奠定三天四极。人们都敬事九天,求得太平,不敢蔑视天神。帝□于是制定日月的运转规则。
后来共工氏制定十干、闰月,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一日夜分为霄、朝、昼、夕。
以上可见,伏羲时期,天地间还处于混沌状态,有星辰,但没有日月,日月是一千多年后才有的。所以伏羲“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时,他并看不到日月。
当然,毕竟是神话,有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据别的古籍记载,伏羲以一拟太极,然后一画开天,世间万物的创造,世界生命的诞生全靠这一画。
有谓之天根者,以其混沌世界,黑暗无光,忽焉一画开天,而阴阳动静迭为升降,天地定位,日月运行,万物之生生不息。伏羲一画开天,岂非以一拟太极哉?则凡卦爻,莫非自此一来,固莫非太极之象。
《易经》云:保世滋大,概群藉而罗万有者,悉在此一画开天,人文肇始之。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对伏羲开天的评价“无端凿破乾坤秘,始自羲皇一画时”。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
传统的说法是:盘古才是创世神,他开天辟地以后,第一个人文始祖是有巢氏,他发明了在树上筑巢,从此人类真正和动物分开。
有巢氏之后,燧人氏是第二个人文始祖,从此,人类开始懂得了使用火,不再茹毛饮血。
燧人氏之子就是伏羲,生于成纪,定都在陈地。 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伏羲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
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
伏羲又发明了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
伏羲还发明了陶埙、琴、瑟,创作了歌曲,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快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据传伏羲生日为农历三月十八日。中原地区有在农历三月十八日祭祀伏羲的风俗。
相传上古时代,华胥国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
伏羲有神圣之德,团结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定都在陈地,封禅泰山 。伏羲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创立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龙的传人由此而来。
伏羲仰观天上的云彩、下雨下雪、打雷打闪,看地上会刮大风、起大雾又观察飞鸟走兽,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
伏羲制定了人类的嫁娶制度,实行男女对偶制,用鹿皮为聘礼。并以所养动物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职为姓,以防止乱婚和近亲结婚,使中华姓氏自此起源,绵延至今。
伏羲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
后世评价“三皇五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即已确立。在“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左传》、《管子》、《周易》、《庄子》、《国语》等先秦典籍都有关于伏羲的记述,在正史中,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肯定了伏羲的历史地位。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和对远古各部族研究的进展,学界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
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族的代表,伏羲、女娲是共同尊奉的先祖。伏羲作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象征,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008年太昊陵也以单日82万的游客记录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全球第一庙会。而每年国家都会派遣官员与两岸三地华夏儿女共同参加祭祖大会(公祭先祖盛典)。
太昊陵,即伏羲的陵庙,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875亩,规模宏大,始建于春秋时期,增制于唐代。被称为“天下第一陵”。历代帝王曾51次亲自来此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