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学校面向农村学校招考老师的笔试环节今天结束,有人欢喜有人愁。进入面试的大部分人可以说半只脚已经踏入了城区校园,意味着可以提前回学校打包行李奔赴新征程了。而落榜着心情永远都是一样的,恨铁不成钢,气愤不已。而连续落榜着更是气上加气。但凡选拔考试,结果只有两种,成功或者落第。心情与考试结果走向相同,兴奋与失落。其实这种结果从招考公告发出后就已呈现。
有志者事竞成,成功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有些人为了进城从去年招考结束后就开始了复习,励志一年有余,把招考当做又一次的高考。而有些人只是想临时抱佛脚,临时磨刀,突击复习,结果可想而知。考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间的差距极大,成绩与你的付出成正比。
放假前巡游各办公室,学习氛围那是一个浓,比学生的劲头足。刷题的、背诵的、默写的,熬夜苦读,“闻鸡起舞”,校园处处可见老师学习的身影。而我也受他们的感染,顺着考试内容的思路关注政治理论、教育法规、教育常识,和他们交流、议论,甚至是押题。好几次都和他们打趣到,我也要报名,和你们竞争进城的机会。学习的氛围令我感动,反复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回到家则是和媳妇共同学习,我点她面,我是囫囵吞枣,她是精耕细作,一个个的“啃食”。乡村工作都快三十年了,离退休也不远了,劝她放弃。“跑了快三十年了,有点累了,不想再跑了。”“让我试一下吧!”每次聊到这个话题,她都是这样答复我。抱着手机、翻着打印的提纲,克服着年龄的压差默默背诵着。受她的感染,我也为她找题,补充素材。每当有新的发现都会第一时间截图发给她,吃饭时还故意考问她。就连前几天的培训我都在找题,每当老师讲到某一关键知识点时,我都会转发她。她考试,我却陪她学习,共同成长。
看着她的勤奋与辛劳,我忧愁,一是本就不太好的眼睛更加模糊了。二是年纪大了记忆力下降,怕考不好更打击她。中午走出考场就盼来了她的电话,听着她高兴的声音,乐呵呵的话语,我知道她应该考得不错。功夫不负有心人,自信溢于言表,成绩出来了,她成功了。我开心,她更高兴,这也许是她多年的梦吧!
她一路都给我说着考题,一个没落都写上了,满满的开心。我调侃她,我如果去考是不是也不错啊!进城招考我只参加过一次。二十年前,我差了三分,最不该失分的那个题我记忆犹新。自此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我没再参加过招考。乡村任教三十年的我,已无进城愿望,只想安安稳稳走好剩下的一段路。乡村教育总得有人留守。
近几年,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区学校生源骤増,反之乡村学校学生越来越少。为了解决师资短缺问题,各地均采取公开招考的办法为城区校园解决一部分短缺的师资。这也能解决部分乡村教师夫妻长期分居,孩子无人照顾的问题。但这种掐尖招考的弊端则是选拔走了大部分乡村骨干教师,乡村教育的大梁逐渐露出了疲沓的迹象,给乡村教育的振兴埋下了苦衷。招考还没结束,可已算计着下学期的工作安排,捉襟见肘,专业教师的短缺势必会影响质量的提升。未雨绸缪,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