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农村小学正面临生源减少,学校撤并的现象,不敢说越来越严重,但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了。
为什么生源会减少?
一个是城镇化的原因,另一个是随父母进城务工,还有一个是计划生育。
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举世瞩目,仅改革开放三四十年,城镇化达到50%。据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中国城市化首次突破50%。
农村大量优质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导致城市教育资源紧张,学区房房价水涨船高。这里优质劳动力大多是青壮年,有的是进城务工的劳动者,有的是技术型人才,还有的从农村考进大学的高校毕业生等,这些优质劳动力留在城市给城市带来生机,带来竞争,也带来巨大的收益,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能有今天的成就,一部分归功于政策,还有一部分是人口红利带来的。
有得就有失,当城市里聚集了更多的优质劳动力,农村也就相对失去更多的劳动力,陷入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农村的教育也就可想而知了,它们的落后不仅仅是教育设施上的投入不足,还有人才上的流失。
学校撤并
生源减少,师资配置不平衡,是农村小学所面临的普遍现象。虽然教育部三令五申严禁违规撤并学校,但地方财政困难,如果学校里只有几个学生,音体美等技能科的科目难以聘任到专职老师,只能由语数老师一起包办,有的甚至一个人包办所有科目。
如果按上面这则新闻来核算教育经费的投入,未免付出太大了。一位老师年薪按五万来算,再加上其他的教育经费投入,花在这位学生身上的教育经费一年应该不少于十万,如果这位孩子将来是国之栋梁,那这个投入还是值得。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孩子不是国家的栋梁就放弃对其教育,只是在这种闭塞的教学环境下,老师的教育水平难以得到提高,学生找不到竞争对手,成绩进步空间也非常有限。
因此,撤并学校还是有必要的,规模化办学才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撤并学校的配套设施要同步跟上,比如:校车、学生食堂、校医、校舍等等。如果这些设施没筹备好,只是为了减少教育经费投入,那不撤并反而更好。
对农村小学教育的一些建议
教学相长
其实刚招聘进来的老师教育教学能力悬殊不大,而工作几年之后,差别就大了,为什么?毋庸置疑,城镇中心小学的教育环境肯定比农村小学好,这里的教育环境包括教育的软、硬件设施,生源质量,家长受教育程度,社会对教育支持等因素。就拿生源质量来说,城市里的学生思维相对来说比较活跃,学生视野面也比较宽阔,获取知识的能力也较强,在教育教学中对老师来说一种挑战,因此,无形中也倒逼着老师去求知去成长。最好的教学氛围是师生在教育教学中共同成长,也就是教学相长,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老师的授课中学到新知。
要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只有在理想的教育氛围下才能实现。因此,只有把新招聘的老师放在城镇中心小学任教,他们才能得到更好的锤炼。而现行分配新招聘老师往往是按照他们的考试成绩高低来分配,成绩高的老师留在城镇中心小学,成绩低的则分配到边远偏僻地区,这样不仅不利于提高那些成绩低的老师教育教学能力,也让他们错失了最好的锻炼成长黄金时期。假设一位老师有三十年的工作年龄,那么前五年是学习成长的黄金时期,接下来是五年是白银时期,也就是说前十年是对一位老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最佳时期。
讲到这里,可能有的人可能会质疑,那农村小学都不用分配老师了?当然要,而且要更有经验的老师去农村小学任教。这里需要制度设计上的调整和薪酬上的鼓励。比如,工作满五年之后必须去农村小学任教经历方可评聘职称,在农村边远地区任教年限越长薪酬越丰厚,等等。
从千校千样到千校一样
前几年有一个段子说“农村的学校像非洲,城市的学校像欧洲”。虽然说同是九年义务教育,但每一所学校的教育设施都有差别,东部地区的学校好于西部地区的学校,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好于贫困落后地区的学校,因此,说“千校千样”也不为过。
在教育设施上要尽量做到千校一样,一样的硬件设施,配备一样的师资队伍。但培养出来的学生要千校千样,各有所长。对学校的经费投入做到千校一样,教育出的莘莘学子千校千样。
一讲到教育,大家的痛点都是一样的,想要好的学校好的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经过学校的教育走上社会能成龙成凤。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在第一次受教育时得到公平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