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题目我以为是关于学习的书,其实这是一本教你认知问题本质的书。需要注意的是,本书侧重在提示你看待问题的角度,而不是教你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毕竟具体的解决方法都要视具体问题而定,并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应对方法。
本书作者是两个美国人———唐纳德·高斯、杰拉尔德·温伯格。
本文有几个亮点,首先翻开书,翻过封页,有一段献词——
谨以此书献给我们深爱的妻子当我们享受写作本书的轻松时光是他们中一人不得不忍受与我们空出另外一人不得不忍受与我们分离很难说他们两人谁从中受益更多。
看到这段献词,让我联想很多,也许这里面有好多感人的故事,也许是浪漫的爱情故事。
文章序言很有意思
问题:没有人会读序言。
解决方法:把序言作为第1章。
解决方法带来的新问题:第1章很无聊。
新的解决方法:删了第1章,把第2章作为第1章。
请注意看黑体字,多读几遍,你就会发现这就是本文的主旨。
文章的开始也讲述了雷龙大厦的电梯事件,我记得前几天看的《极简主义》这本书也提到了这个故事。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到底需不需要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单一的思维模式切换成多重思维模式。确认问题是什么比找到方法更重要。
先来看看这个问题是角度
1.雇员(用户角度)
2.电梯的拥有者梁龙先生(管理者角度)
再来看看问题是什么?是等待电梯时间过长吗?还是梁龙先生面临大量投诉以及租户退租?一定要弄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雷龙大厦的问题,经由彼得在大厦的电梯间、楼梯等地方放置镜子,得到了缓解——因为大家会照镜子整理形象,等待的问题不那么严重了。
后来出现了新问题,有人在镜子上涂鸦,甚至有低级趣味的涂鸦。于是彼得建议在大厦每层楼都准备上蜡笔,这下等电梯的人可以随意绘制自己喜欢的图案。问题再次解决。
后来,电梯公司的工程师来到雷龙大厦为电梯进行年度检查,发现电梯慢得不可思议,最后发现有一只老鼠卡在了主控继电器上。老鼠清理掉后,问题解决了。
结果电梯开始飞速运转,下班时大厦的人一下子涌向地铁口,梁龙先生被挤下地铁乘车平台,被列车轧死。
问题到底是什么呢?
雷龙大厦的问题不断发展,你以为解决了问题,可是很快新问题又出现了。
你永远无法确定已经找到的问题定义是正确的,所以永远不要停下寻找正确定义的脚步。
在梁龙先生的葬礼上,彼得和百货公司的科威尔先生讨论此事,忏悔不该提议“偷电梯”,这让科威尔先生很兴奋,他却觉得建议不错,“我的生意很不景气,几乎没有顾客会用电梯,这样会浪费大量的电梯运力,而我的百货商场就挨着雷龙大厦。”他很愿意出钱在两座大楼之间建人行通道。让你们实现“偷电梯”。通过这个讨论,又发现了一个新机会。(站在科威尔先生的角度,是不是很妙)
通过一件事情,引发了好多新问题,可以变换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有些问题看似问题,其实真的不是问题。
问题该由谁来解决
日内瓦湖旁边的群山中修了条隧道,完工时总工程师发现忘记提醒司机进入隧道时打开大灯,为了避免潜在的事故,一条警示标志制作出来,上面写着:“注意:前方有隧道,请开启大灯。”
警示标语悬挂在隧道入口外,隧道如期开通,问题解决。
可是不久之后新的问题产生了:很多司机出了隧道进入旁边景色迷人的休息区,忘记关灯就去野餐,回来时发现车上电池耗尽无法启动汽车,只好劳驾警察来拖车。
这个问题该由谁来解决呢?
* 司机
* 车上的乘客(如果车上有乘客的话)
* 总工程师
* 警察
* 当地行政长官
* 汽车俱乐部
* 以上没有正确答案
* 以上全部
大家都认为应该由总工程师来解决问题,工程师的直觉告诉他,应该可以写出一段更明确的标志说明:
如果是白天,而且车灯亮着,那就把车灯关上;
如果是晚上,而且车灯关着,那就把车灯打开;
如果是白天,而且车灯关着,那就让他关着;
如果是晚上,而且车灯亮着,那就让他亮着。
可是考虑到这条标语很可能导致司机还没读完就冲出护栏,总工程师觉得一定还有更好的办法。总工程师考虑到这个问题其实是司机们的问题,司机应该有责任关闭自己的大灯,所以只要简单提示就行,于是他在隧道出口处悬挂了一条新的标识:“你的灯亮着吗?”这块标志牌解决了问题。
我们总是认为问题是别人的,从来不考虑是不是自己的问题,当你设计好了东东,是不是自己也试用一下,变换一下角度,问题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