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话一般理解为,要有容人之量,尤其是要能够包容与自己观点不同、性情不同之人。胡适在《容忍与自由》中特别表达了这一思想。大义凛然的批判、义正言辞的讨伐,一旦失去了对多元生态的尊重,就很可能变成胡适在文中所讲的“因为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就都失掉容忍的度量了”。
此外,我以为这句古语还有着另一种含义,它不但能理解为横向的、空间上的宽容,也可以看作纵向的、时间上的积累和沉淀:一个人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如黄庭坚所说——通过“古今浇灌”,他逐渐积累了历史的厚重感,对人类绚烂多彩的文明、深沉亘古的苦难、博大宽厚的精神会有所思考、有所触动,于是在他心中,不同的声音归于和谐,狷狂的激愤化为平静,狭隘的心境愈加开阔。看着滚滚狼烟、满襟涕泪在历史的长河中消融、飘散,一个人更能看清自己、看清世界,对人生的命运、世事的艰难也就多了一些理解和包容。
不囿于成见,心性就会开放;阅古揽今,思想便可旷达。前者为一个人容量的增长提供了起点,而后者则在潜移默化之中扩大了人的视野和胸怀;前者重在领悟,后者贵在坚持。
我们的文化正在走向多元,不同的观念每天都在冲击和碰撞,由此带来的社会矛盾可谓层出不穷。专家媒体便经常呼吁:我们中国人的容量要更大一些,更包容一些。其实,在文明转型的今天,所需要的不仅是开明的态度,更需要对我们悠久的历史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学习和批判的继承,这在当今物质至上、轻蔑历史的时代,显得格外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