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美〕史蒂芬·平克
开篇史蒂芬·平克的这段话就点到了我的痛点,学习写作3个多月了,从刚开始的踌躇满志,到2个月时的咬牙切齿,再到现在的茫然若失,对写作的认识由无畏到敬畏,写作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太难了。
这次硬着头皮参加共读营活动,就是倒逼自己写作输出,希望能从《阅读的方法》这本书开始,坚持做到有输入,必有输出,每阅读完一本书,就要至少写一篇读书笔记,哪怕就写100字也好,起码是自己的思考。万事开头难,做起来就好了,到今天写了6篇了,虽然还是很水,但觉得每天都会进步一点点,很开心。
罗老师博览群书,他在书中提到的方法对我这种小白来说,大都是陌生的,每节的标题我都要琢磨好长时间,读完了也还是懵懵懂懂,不过问题不大,正因为不懂才要学习,懂了之后知识这张网就越织越大了。
这节罗老师文中提到的书,司马迁的《史记》我刚刚开始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两年前读过,因为不得要领,没有留下什么太深的印象;杨潇的书《重走》,在看《但是,还有书籍》中了解过,所以这节讲的内容能大概理解。
通过本节的学习,再读这些书的时候就有不一样的思考,原来一本好书就是一次展览,这个比喻生动有趣。
司马迁的《史记》是从人物建构的,他开创的纪传体的写法为以后的史学家们建构了新的模版,他是中国第一代历史“策展人”。
杨潇作为一名旅行者,他的《重走》是以人为线索的,追随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300多名师生,徒步奔赴昆明的足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新体验,很有阅读的欲望。
同样的素材、事件、史料,可以建构多种表现形式,比如历史题材,《万历十五年》是以特定时空为线索的,《大明王朝1566》也是。
不仅时间可以当作一本书的约束条件,空间也可以。最感兴趣的是比尔·不莱森,他是穿着睡衣和拖鞋写出《趣味生活简史》的,灵感就来自他居住的生活空间,视角独特,所以要找来读读这本书。
如此说来一个写作者在遵循原来的规则之外,体例创新的空间是无穷的,通过阅读和思考,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写作中,慢慢积累,不断尝试,锻炼自己发现独特视角去建构主题,今天的收获不小,这就是阅读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