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读书笔记之五——慈悲与爱


1.感受有三种——好的、不好的和两种都不是的,三样的根都来自身心的领会。感受就像其他物质和精神现象一样,有生有灭,感受不是恒常的。几乎所有的感受都是来自对实相的错误见解。一个人是不能靠念经来破除无明的。

2.舍离佛和目犍连的才智、勤奋和领导能力使他们成为僧团的佼佼者,他们与乔陈如和迦叶合作,组织和领导僧团。

3.唯一不会退灭的美,是慈悲与解脱。美丽的生灭正如其他现象一样。美与丑都只是我们心中创造的观念,它们与五蕴是难分难解的。慈悲和已得解脱的心才是最真的美。

4.重聚:佛陀回家了。乞食是一种帮助比丘锻炼谦卑和一视同仁的修行。受穷苦人施予一个小小的马铃薯,与受帝王的美食供养是无异的。

5.佛陀说教四圣谛——苦、集、灭、道。佛陀先静下来一会儿,以感受一下在座的众宾客,然后缓缓说道:除了生、老、病、死之苦,很多其他的痛苦都是自创的。由于无明与妄见,人所说所做的往往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人们自创的苦恼就像一间火宅,把人们困在内里,不能自拔。必须看清楚内心和外境,以能拔除所有的妄见。妄见才是痛苦的根源。所有的痛苦都可以因深切的了解而排除。

6.戒、定、慧——在觉察之道上,以细观呼吸来保持专注,以守持净戒来建立定力和达到了悟。戒律是导致平和与快乐的生活原则。持戒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集中。真正解脱之道其实就是了解之道。了解就是慧。

7.生命不只有痛苦的一面,也有美妙的一面。因为我们一直被困在自己的痛苦之中,我们便失去了对生命美妙一面的感觉。有了解和爱,一切都能成就。名和利不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名利消失得很快,了解和爱才是世上最宝贵的。

8.爱里生苦——爱之中确实隐藏着痛苦的种子。慈悲之爱,是没有分别心与执著的。每个人的眼泪都是咸的。

9.父王安详离世。

10.正如一个少女在香水中洗过秀发后获赠一串莲花或玫瑰花时的兴奋,女子也可以受戒出家。

11.僧团分裂了——经师、戒师之争,佛陀出面,争论仍未止息。有时候,一个人独居要比与人一起更愉快。

制定七灭诤,调停内部纷争。我们要向大地学习、向水学习。四大戒是:不淫、不盗、不杀和不要在未证道前夸耀自己已证道。有人讥笑佛陀和他的弟子不劳作,佛陀答道——我们把信念的种子播在致诚的心田上。我们的犁是细心专注,而我们的水牛就是精进的修行。我们的收成则是爱心和了解。没有信念、了解和爱,生命里便只有痛苦。慈、悲、喜、舍都是深奥美妙的心境,我们称它们为四无量心。因为僧众们不停地犯错,才有了戒律。独自修行并不代表不需要同修的支持。与同伴作无聊的闲谈或言说是非肯定对修行有损,但是得到同修道友的支持对修行却使非常重要的——同修良伴。佛陀用一首偈语总结他所说的——不要追逐过去。不要迷失于未来。过去的不再。未来的未来。彻视生命的当下,此时此处。行此道者,安稳自主。我们必须今天精进。明天已太迟。死亡随时将至。哪有商讨之宜?智者称赞那些日与夜专注生活的人为更殊胜之独处者。《独处殊胜法经》

12.拈花微笑——佛陀以极其温柔高雅的姿态把莲花拿在手里。每个人都转过头望着迦叶尊者,只见他在微笑,他的目光一直没离开过佛陀和他手里持着的莲花。佛陀开示——与一朵花的接触,就是与奇妙的实相接触,也就是与生命本身接触。

13.终止内心的暴力——五种妨碍解脱的障碍:欲念、嗔恚、渴睡、激动、怀疑。五蕴:色身、感受、思想、行念、意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七种导致正觉的因素:专念观想、审察正法、勇猛精进、喜获法益、心轻自在、集中正定、舍离妄法。四圣谛:苦的存在、集而成苦的原因、苦的破灭、灭苦之道。这些全都是心识产生的物象,亦即万法之本。《四念处经》

14.央掘摩罗——大海虽无边,回头却是岸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