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唱红了大江南北,这首歌不仅勾起了漂泊外在的人对于难以尽到家庭责任的愧疚,更唤起了世人对于时间的重新思考。
现代社会时刻都在飞速运转着,“朝九晚五”、“一天八小时制”、“做五休二”等传统的工作时间安排早已成为诸多人的一个幻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众多新兴产业的兴起,“加班”已经成为当代人工作的一种常态,不仅仅是待在公司的时间延长,就算回到家里也难以得到真正的休息,半夜微信上老板的一条任务消息,清晨睡梦中一阵急促的工作电话铃声,电脑里的一条视频会议提醒……都会让你不禁打个冷颤,揉着惺忪的睡眼,拖着疲惫的身子,离开温暖的被窝,来到书桌前继续工作。工作几乎成为生活的全部,对于其他事项的安排只能在工作的空隙里见缝插针。于是,相识多年的老友即时生活在同一座城市里,也很难相聚,因为彼此之间难以觅得空闲时间的交集;纵使现代交通再发达,漂泊在外的奋斗者们一年到头也难找到几段空闲回家看看父母。在时间的战场上,每个人的力量都微小地不值一提。“没时间”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
那些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更是如此,不仅要承担巨大的工作压力,还要悉心抚养孩子。工作忙碌一天回到家里,不仅不能得到应有的休息,还得应对小孩的各种任性和哭闹。另一边,双方年迈的父母也需要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抚慰。“二胎政策”重新构建的“4-2-2”家庭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责任。这些父母们每天为生活的琐事焦头烂额,在现实浪潮的冲击下难以喘气,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兴趣爱好。
罗辑思维中有一个观点:现代社会各行业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时间的竞争,他们都在想方设法争夺用户的时间,争夺用户的注意力。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都是有限的,想要在某一方面投入较多的时间,必然就会导致在其他方面投入的缺失。
现在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多人晚上回家躺在床上,闭上眼回想这一天的经历,认真回忆之后才发现,自己这天干了好多事情但实际上好像又什么都没干,自身的能力没有得到丝毫地提升,但在精神上依旧感觉累得要命。他们何尝不是时间的奴隶呢?每天像个陀螺一般不停地旋转,却不曾看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很多时候只是在原地跳着自我欣赏的芭蕾。
于是,他们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发疯似的查找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眼尖的商人嗅到了其中的商机,“时间管理”的概念以及相应的培训课程、书籍等便应运而生。不得不说这是需求带动产业发展的典例,类似的“速成产品”还有很多很多。
在书店里,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书籍和音像制品,比如:某某成功法,某某速成法,1小时教你学会某技能……在诸多的自媒体行业也随处可见类似的课程。这些产品单单从名字看就非常吸引人的眼球,符合当代人“速成”的心理,自然也是市场上的宠儿。年轻人宁愿阅读类似的速成书,也不愿静心品味一本名著,仿佛读完这本书或听完这节课程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然而结果往往是“过目即忘”,懒于实践,浅尝辄止,不仅浪费了时间,更消耗了经历。不得不说这是浮躁社会里衍生出的浮躁心理。
每个人都在追求速度,都在奋力奔跑,因为这个时代实在发展地太快,太多的竞争对手将我们追赶地无路可退,丝毫的喘息都可能导致自己被淘汰出局。每个人的时间就只有那么多,它不会多出一分一秒,我们能够做的只能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提高效率,拓展时间的宽度,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