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三、成就中品善根(分三科) 巳一、徵
【云何成就中品善根補特伽羅。】
這是第三科,也是分三科,第一科是徵。
巳二、釋
【謂安住種性補特伽羅、已能獲得最初於佛正覺正說法毘奈耶所有正信,廣說乃至調柔諸見;從是以後或經一生、或二、或多,展轉勝進;而未獲得最後有身、謂住於此、能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離生。】
「謂安住種性補特伽羅、已能獲得最初於佛正覺正說法毘奈耶所有正信,廣說乃至調柔諸見」,你成就了這個下品善根。「從是以後或經一生」,從這麼以後又經過了一生,經過了一生一次的生命,這一次的生命或者活一百歲或者活五百歲,那麼你從知識成熟了以後這個善根又出現了,你又遇見佛法你又增長你的信戒聞捨慧。或者「經二生」、「或多」不只三生、四生、五生乃至幾百千生,「展轉勝進」,一生又一生、一生又一生的使令你的善根有進步都是勝過於前一生。「而未獲得最後有身」,進步倒是進步,但是還沒有到達最後這一生會得聖道,還沒到這個程度的時候那就是「中品善根」。「謂住於此,能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離生」,這叫最後身。
巳三、結
【是名成就中品善根補特伽羅。】
辰四、成就上品善根(分三科) 巳一、徵
【云何成就上品善根補特伽羅?】
這是第四科,怎麼叫做上品善根補特伽羅呢?
這第一句是問。現在第二科解釋。
巳二、釋
【謂即如是展轉勝進補特伽羅,已能獲得最後有身,若住於此能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離生。】
「謂即如是展轉勝進補特伽羅,已能獲得最後有身」,怎麼叫做最後有身?「若住於此能般涅槃」,能得阿羅漢道入無餘涅槃了。「或能趣入正性離生」,能得初果也算是最後有身。因為入初果就是聖人了不是凡夫了,所以那「最後有」那是凡夫的最後身,以後就是聖人了不是凡夫了。
巳三、結
【是名成就上品善根補特伽羅。】
這上品善根的補特伽羅就是這樣意思,就是他有堪能這一生得聖道。
辰五、究竟方便(分三科) 巳一、徵
【云何名為究竟方便補特伽羅?】
這是第五科究竟方便,分三科,第一科是徵。怎麼叫做究竟的方便呢?這個方便有初開始的方便、有最後的方便,這最後的方便叫「究竟方便」。
巳二、釋
【謂已獲得最後有身補特伽羅、為盡諸漏、聽聞正法、或得無倒教授教誡、正修加行;而未能得遍一切種、諸漏永盡;未到究竟。】
「謂已獲得最後有身補特伽羅」,這第二科解釋。說這個人他這個信戒聞捨慧一生又一生的進步現在達到「最後有身」,現在這個凡夫身現在是「最後」,凡夫的最後這一身這個人。「為盡諸漏、聽聞正法」,這個人他是為求「盡諸漏」,消滅一切的煩惱,他的目的要消滅自己的貪瞋痴要得涅槃,他就「聽聞正法」,就是以涅槃為上首來學習佛法;「聽聞正法」就是學習,就是學習佛法。「或得無倒教授教誡」,或者他又得到了沒有錯誤的「教授教誡」。這個前面「聽聞正法」是一般性的、大眾一起的聽佛說法、或者是聽菩薩、聽阿羅漢說法。「或得無倒教授教誡」就是你自己的戒和尚你這位親教師,他一對一的、或者是一比二也可能、就是少數的,他的師長專對他的徒弟、專對他的弟子來「教授教誡」,來教授他佛法、教授他怎麼樣修行、教誡他這個事情不可以做,就是這樣意思。教授他修觀叫做「教授」,教授修止叫做「教誡」。或者是修定慧叫做「教授」,教他持戒叫做「教誡」。就是這樣「無倒的教授教誡」。「正修加行」,他得到了正法、得到了「教授教誡」之後,他就努力的去修學戒定慧,努力的修行了。
「而未能得遍一切種諸漏永盡」,雖然是開始修行了,但是還沒能夠在一切法上都無所執著「遍一切種諸漏永盡」,就是在一切的境界上還沒能夠無分別、還沒能夠不執著還沒能夠不受一切法,他心裡面遇見色聲香味觸法遇見一切的境界的時候他心裡面還有虛妄分別,那就是煩惱還沒有斷盡。「未到究竟」,他是有修行了,但是沒到究竟圓滿的程度,這個事情。
巳三、結
【如是名為究竟方便補特伽羅。】
這「究竟方便」就是這樣意思。這裡面表示已經到了三果,到了四果向的程度了,但是沒有得阿羅漢果。
辰六、已到究竟(分三科) 已一、徵
【云何名為已到究竟補特伽羅?】
這是第六科「已到究竟」,分三科,第一科是徵。怎麼叫做已到究竟了呢?就是到了最後圓滿的程度了呢?「已到究竟的補特伽羅」呢?這是問,下面解釋。
巳二、釋
【謂即如是補特伽羅,為盡諸漏聽聞正法,獲得無倒教授教誡,如是如是正修加行,已能獲得遍一切種諸漏永盡,所作已辦,究竟獲得第一清涼。】
「謂即如是補特伽羅,為盡諸漏聽聞正法,獲得無倒教授教誡,如是、如是正修加行」就是這樣子、這樣子修這個無漏的戒定慧,修學止觀了。「已能獲得遍一切種諸漏永盡」,這個人達到這個程度了,無論是什麼時候什麼境界舉心動念的時候,他心裡面對於一切法都不執著,「無著得最上捨」;這「不著」就是「捨」的意思。達到這麼一個境界了,是一點煩惱沒有了「諸漏永盡」。「所作已辦」,所應該修行的聖道已經完全辦好了,已經辦妥了。「究竟獲得第一清涼」,就是初果聖人已經得到了清涼但是還不究竟不圓滿,到二果、三果到四果的時候這時候究竟了,達到最殊勝的境界,是最殊勝清涼的大自在的境界。這個煩惱是熱、是熱惱,聖道是「清涼」,就是一點虛妄分別沒有了是「第一清涼」,純是光明的境界了,像虛空裡面沒有雲了陽光普照的這種境界。
巳三、結
【如是名為已到究竟補特伽羅。】
這是到大阿羅漢的境界。(2017.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