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的外婆
1968年2月我参军离别的全家福(中间抱着我弟弟的老人是外婆)
在众多亲属中,我最敬重的是母亲的母亲,即外祖母、外婆。今天,农历8月27日,是我外婆24周年忌日,外婆94岁逝世的,若还健在,今年118岁。
外婆是潮州人,十多岁被卖到梅州,十七八岁嫁给我外公。姓名叶金兰,又名杨琴英,下市角人都叫她杨姆。外婆生有一子三女,母亲排行老大,最小的是舅舅。母亲和父亲结婚后,生下我们四子五女。由于经济负担重,我一岁起就和三岁的姐姐在外婆身边生活,一直到小学毕业,整整十余年后才回父母身边。外婆勤劳、善良、能干,我受影响最大,感受最深。
外婆聪明能干,勤俭持家。外公年迈患老年痴呆后,整个豆腐坊重担全落到外婆身上。也许是生活所逼,也许潮汕基因作用,外婆接手后,豆腐坊经营有方,生意兴隆。从选豆泡水、人工磨浆、煮熟加工、摆摊销售,整个流程全由她一人搡作。外婆文化不高,但勤劳能干,一人独挡一面,生意越做越旺,家务井井有条。外公病情也慢慢稳定,给我孩时生活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
解放后不久,实行公私合营,豆腐坊变成豆腐加工厂,转为集体企业,且从杨桃墩巷搬到梅江桥附近,外祖母也变成一个集体职工,天天跑去单位上班。形势变了,环境变了,外祖母勤劳敬业作风不变。我天天看见她起早贪黑,来回奔波。深夜一个人跑去厂里浸豆子,完后回家休息几小时,天还沒亮又跑去开门上班。下班回到家里,家务事多,忙这忙那,除了吃饭,很少看见她坐下喝水歇息。外婆猫食,吃得很少,干的活却最多,真象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外婆个子小,人偏瘦,可脚力健,能走路。退休后,为了照顾搬到城西的舅舅一家,帮照料三个孙子,依然天天迈开双脚,上市下市来回走一趟,有时还背孙子往返。外祖母是个跑不垮、走不累的人,文化不高,还有看戏爱好,晚上经常带我去东校场看谢阿发吊线戏,或去电影院斜对面的金山巷里看汉剧团排戏,看当演员的姨母彩牌,或去华侨戏院看节目表演。我虽不喜欢那曲调拉得很长的汉剧,但为了支持外婆难得的爱好,只好次次乖乖跟着跑,经常困了闭着眼睛拉着外婆衫尾走回家。
外婆仁慈善良,喜欢助人。不管街坊邻居,还是亲戚朋友,听到谁有困难,一定拔刀相助。杨桃墩巷里巷外,赞扬她的人很多。她95年逝世以后,我岳父还当我面感恩外婆,说住在下市角期间,有段时间家里织布生意惨淡,家庭生活碰到困难,外婆听说后,主动帮助他们,手把手传教酿酒技术,帮他家摆脱困境。我母亲、两个姨母出嫁后,不管大事小事,只要发生困难,外婆都一如既往,帮助克服。我在外婆身边生活的那些年,外婆最关心疼爱我。有好吃东西一ꪩ定给我留着。与住在一起的阿姨有时发生口角,外婆也总是护着我。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油水少,吃不饱,外婆会悄悄给我几角几分零钱,让我放学回来可买块饼干或买条冰棍,填填肚子。最让我感动的是,外婆几乎每天晚班回来时,都会给我买条煮红薯回来,给我做完作业当点心。外婆待我亲如家孙,我们从来沒把她看作外婆,一直把她看作自己
祖母、一直喊她阿婆。
外婆一生劳碌奔波,从沒享过清福。86年底我从部队转业到深圳后,很想接她来深圳养老,安度晚年。可是那个时候舅舅患病,外婆心疼这个唯一的儿子,放不下天天忙碌家务,沒有答应来深居住。虽然过年过节,我经常回去探望,但总感到对老人关心照颈不够。95年八九月间,94岁高龄的外婆一次户外走路跌伤,感到自已天年已到,不要给儿孙负担,不听众亲劝说,拒绝看病,拒绝吃药,拒绝进食,每天只喝口开水,静静坐在屋里藤椅上,一天天消瘦下去。那天我从深圳赶回梅州探望,目堵骨瘦如柴的外婆,心如刀绞,泪流满面,傻瓜机拍下的照片也不忍心冲洗。见到我的第二天,外婆闭上双眼安祥离开人世。
一生劳碌奔波的老人一一我最尊敬的外婆,您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陈淼华2018年10月6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