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出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阶级固化了吧。
而我要首先说说逃离底层这件事。
首先要讲的是螃蟹的故事。
职业渔民,当地管他们叫碰海人,这些碰海人如果抓到螃蟹,一只的话肯定会把竹篓盖起来,一群的话反而不用盖了。
碰海人解释说,一只螃蟹会爬上来逃走,如果两只或者以上,不论哪只想爬上去,其他的都会伸出蟹爪把它扒拉下来。
那些待在底层的人啊,是不愿意放弃多一个人陪他的。
想一想阶级固化,一直有,但是并不代表没有机会。固化也不是你抱怨和不努力的理由。
其实,固化是正常的,不固化才是反常的,只有看到希望,每个阶层的人都想法设法往上走,社会才会进步。
时光倒流三十年,那时候中国阶层是不是固化?时光倒流三百年,那时候中国阶层更为固化,想跨越阶层,唯一的出路只有科举。
从一个阶层到下一个阶层,一般来说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任务,超级牛人除外。所以,你要做的是好好努力,给你下一代打好基础,让他们完成这个阶级上升的任务困难降低。
所以,对来自底层的任务,你首先要做的是逃离底层。对于普通农村家庭,几乎唯一的出路就是高考。但这是条极其漫长的改变阶层的方法。
以下摘自《万历十五年》:
一个农民家庭如果企图生活稳定并且获得社会声望,惟一的道路是读书做官。然而这条道路漫漫修远,很难只由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努力就能达到目的。通常的方式是一家之内创业的祖先不断地劳作,自奉节俭,积铢累寸,首先巩固自己耕地的所有权,然后获得别人耕地的抵押权,由此而逐步上升为地主。这一过程常常需要几代的时间。经济条件初步具备,子孙就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这其中,母亲和妻子的自我牺牲,在多数情形下也为必不可少。
我接触过很多来自小地方或者农村的人,不得不承认,高考虽然难,但是却是最有效的一种办法。你不甘心跟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你想去见识更大的世界,除了好好读书,参加高考,几乎别无选择。
这种动力,来自对未来世界的向往,更来自对底层生活的恐惧。
回想当你高考前,其实对未来是一无所知,也是无法去设想的。那时候支持我的力量就是,我不要再和父辈一样种地一辈子。
现在每次回到家里,确实很感谢多年前拼命的自己,否则,不敢想象,不靠读书,我能做什么。按照我的观察,后来没有读书的,基本是在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拿着微薄的收入,慢慢对这种底层的生活麻木。
那时候其实,都没有去想固化这个词。因为即使固化了,要是能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比之前好,那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何况,努力之中,还说不定蕴藏着逆袭的机会。
所以,不管多少人抱怨高考不公平,我一直充满感激,因为像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高考就是唯一出路。
所以,忘记固化这个词吧,找到正确的方法去努力。而不是觉得已经很难改变固化而放弃努力,这很可悲。你大可以去质疑社会的不公,但是没人有义务去改变你的生活,即便在公平的社会。
还有,比不努力更可怕的,是你自以为"已经很努力了",却"没有任何实质的进展",导致你反过头来质疑"应不应该努力"这件事,甚至把问题引向了拷问社会的公平性问题,这对你的人生其实没有任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