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失调,大家可能比较陌生,那我们可以从一个熟悉的故事,了解这个概念。
空城计
三国时期,司马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但司马懿来到城下却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城门大开,里外有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吩咐全军撤退。他二儿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来犯的敌人以为攻击对象会严阵以待,至少会格外警惕。这是他们旧有的经验和惯常的思维逻辑。但是他们看到的事实却完全是另外的样子。这与他们的逻辑和先前经验是完全相违背的于是,认知不协调就产生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心理压力会骤然增加,为了解决他们心中的这和种压力和不断增加的疑惑与恐惧,他们选择了与旧有观念和行为完完全相反的举措——退兵。
失调变协调
第一,改变行为,使行为符合想法。
比如:知道吸烟有害健康,把烟戒掉。这样,想法和行为就协调了。
第一,改变行为,使行为符合想法。 司马懿退兵正是如此。
有些班主任喜欢指任一些调皮捣蛋或爱讲话的学生当纪律委员,就是让他们有角色意识,在想法上觉得自己有必要带头遵守纪律,为了避免行为与与其角色认知的不协调,这些孩子就会改变自己过去不遵守纪律的做法。
在班级,我也实施过让不爱写作业的同学当组长,依然没办法改变他偷懒的坏毛病。我想,孩子的行为不一定是一种理论可以解释清楚,同样的不写作业,也没有一种万能公式可以解决的。
第二,改变想法,使其符合行为。
比如:买了一件衣服,回家发现不好看,我们自然很苦恼。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我们得说服自己:这件衣服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也会喜欢自己所选择的——为的就是不要让自己的想法与行为发生失调。
一个学生认为自己比别人都笨,而期终考试时一门功课考了全班第一,他就会改变对自己原先的消极评价,认知到自己还不差,这样认知达到协调,学习动机无疑会得到极大提高。
第三,引进新的想法,改变不协调的状况。
一个学生认为自己比谁都聪明,而期末考试时有好几门功课都不及格,他就会改变自己原先的想法,发现自己只是个在班上表现平平的学生。如果他不承认这一点,他就会努力去寻找理由,如“太贪玩,没用心”,从而为了改变糟糕的表现而变得努力。
晚上读到这个知识点,刚好自己在生活也碰到认知失调的事,于是,我试着用这个理论,指导自己,让自己认知平衡。
我喜欢做饭,我觉得我是用心的,至少不难吃。这几天,连续被嫌弃。第一次,煮干饭不适合做披萨,只好作罢,把准备好的玉米粒拿来炒。第二次,稀饭煮多,菜煮少,披萨不成功,可能芝士放多了,也可能芝士没有提前融化。第三次,卤肉被嫌弃不入味。整得我心情很压抑。
第一种方法,改变行为,使行为符合想法。我是一个会做饭的人。以后,我要合理安排,继续研究美食。第二种方法,改变想法,使其符合行为。虽然我做菜不好吃,但是我很用心,有的也是不错的。第三种方法:引进新的想法,改变不协调的状况。自己做菜水平一般,可以再用心点,迎合别人的口味。
看书学习,不只是为了学生也可以疗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