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不以摆地摊作为城市考核标准,熟悉的地摊将再度回到公众的视野。尽管地摊文化不曾消磨殆尽,但也是苟延残喘,小商小贩千万百计与城管斗智斗勇。从业者心力交瘁,管理者饱受骂名,政府形象也受到影响。随着禁令的解除,原本东奔西走的人可以光明正大摆地摊了。
摆地摊仿佛一瞬间充满着“前途”,真的是这样吗?
之前的禁令使得大部分“守规矩”的人放弃了摆地摊的想法,而如今当“摆地摊”被重新允许,成为了一个风靡网络的热词,这个行业将涌进无数的新鲜血液。那么原本靠摆地摊生活的人,是否会变得更难呢?
有人说摆地摊卖得好年入百万,确实各行各业都有精英,如果运营的好,卖得东西选择正确,年入十万、甚至百万都有可能。但还有一些老人,卖着自己种的蔬菜和水果,靠这些得钱生活,或是本来卖煎饼、鸭脖、炒面的人他们可能将多出十几家的同类竞争。“自由竞争”固然公平,可谁来悲悯、关照只能靠摆地摊生存的人呢?
同行之间的竞争真切存在,有些地方的夜市摊位价格已经从原本的每个月二十块变成了二千、三千甚至更多,当夜市变得充满“人间烟火味”,摊位商品琳琅满目时,“摊位”也变成了一种稀缺品。经济实力欠缺的人则被淘汰,摆地摊的入行门槛提高。
那是否有免费的地方可以摆地摊?不同的城市政策不一,随着政策的实行,摆地摊环境不断完善和改进,有些地方可能会开放免费的场所。然而每个地方都是有容量的,不见得每个人都能申请成功、顺利摆上摊位。即使摆上了摊位,生意不见得多好,拥有了密集摊位的夜市往往会成为更多人的选择,而一些旮旯角落鲜有人关注。
说了悲观的一面,再谈谈好的。对于个人而言,摆地摊是机遇还是挑战未可得知,还需要时间来检验;而从整体看来,摆地摊是很有建设性的。地摊能够带动消费,促进经济,“地摊经济”一词顺势火了。
地摊经济与文化
所谓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经济来源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摆地摊,成本低、种类多、接地气,可以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要,可以大大带来便捷性。同时,疫情之下,全球经济受到冲击,摆地摊可以缓解就业压力,拉动内需的同时,促进就业,解决生计问题。
目前已经有几十个城市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其中不乏一些大城市,如上海、济南、南宁、郑州、南京、成都、合肥、厦门等,每个城市的政策不尽相同。
成都作为第一个地摊经济的试行地,截至5月底,成都全市设置的临时摊点2234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20891个,增加就业岗位超过10万个。
增加就业的同时“城市烟火气”也会逐渐回来,街道上清脆响亮的吆喝声,隔着几十米能闻到肉串香,快速打印照片的记忆会再度重现。
摆地摊的随和性和熟悉感早就深入中国人的骨髓。早在货币还未发行的年代,人们以物换物,各取所需;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布局着很多摆地摊的小人物,缺失了这些小人物,繁荣的汴京也会缺少生气;传统相声的《叫卖图》绘声绘色模仿老北京菜贩吆喝,让人回到了那个年代,成为了一种文化遗产。
摆地摊要注意些什么?
近日,有网友称大连一夜市开放后,附近出现交通堵塞、卫生“一片狼藉”等情况。当地有关部门人员表示,网友所反映的夜市系商贩自发的摆摊行为,缺少统一管理,对周边环境以及交通造成了影响。目前,该夜市已暂停营业。
让我们再回到2005年,看看摆地摊被禁止的原因,当时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中国文明城市考核内容。而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本身不是被拒绝的理由,而是其中包含的食品健康问题、环境治理问题、交通拥堵问题等。如果可以保证食品的安全、市容的整洁、交通的便捷,那么摆地摊则不再带来负面影响,它可以光明正大地活着。
而现在摆地摊同样面临着这些困境,脏乱差、拥堵、不健康都是制约摆地摊发展的原因。在开放地摊的同时,也要注意解决带来的种种问题。
城市是每个人的家园,地摊经济不仅要靠城市管理者的监管,摊主的负责,还要靠每个市民朋友的自觉才能生机勃勃。
亲爱的你,准备好为地摊经济做贡献了吗?还是要成为摊主的一员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