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天很蓝,南方的夜很长,南方的太阳很毒。
我们这群80后(06届毕业生)终于在大四一开年就要去接受社会的考验——找工作了,同学们方向不一,参加考研的继续在校奋战,奔赴职场的则盘算着手中的钱买几套职业装来打扮成高精尖的模样,希望能卖个好价钱。
实际上,心里是没有底气的,毕业证还没有到时间发,学校说有推荐信可以代替,宿舍8个女生,每个女生都有着自己的打算,有的就希望在老家找份工作,有的家里早已安排就绪,而我和死党艳儿决定走向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南方。
第一站——惠州。
实际从车站下来,这个地方给我的感觉就不太好,因为是投靠表姐,手机没电了,就在车站外的小摊电话来打,刚说了没几句,又掉线了,很着急,就在这时,表姐电话过来了,我随即接起来电话,于是告诉她我在哪等细节,讲完,小摊老板说,打一次电话3元,接一次电话2元,共5元钱,我一听,不对劲,这怎么接电话还那么贵呢,我说就3元(心里想反正都接了电话了,他能怎么样),于是拿出3元钱,老板凶神恶煞地走了出来,说:你给不给?我斗气的说:不给,于是想拉着死党逃离现场,哪知道,周边小摊的老板都一同站起来了,想向我们围追堵截,说时迟那时快,我连忙赔笑脸说刚刚开玩笑呢,并乖乖地装作很情愿地掏出了剩余的2元钱。
这还只是前奏,我和艳儿,我寄居在表姐家,她寄居在她姑姑家,我们每天早上相约一起去找工作,地方跑了一些,但都没被别人看上,很快,一个星期过去了,我和她都很想尽快摆脱寄人篱下的生活,因为寄居多有不便,于是就去了人才中介,寄希望他们能介绍好点的工作。人才中介的景象,我至今还历历在目,门口摆着一个牌子,地点有些偏,以至于我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当时那个中介是个骗钱的地方,但基于我们迫切想找到工作的心情,都乖乖地交了150元钱(交了钱他甚至都没有给任何凭证和承诺),这应该也是用人单位不想用应届毕业生的原因吧——头脑单纯,中介给我们两推荐了两个公司去面试,说是推荐,应该用告诉我们公司位置在哪,坐什么公交车去的信息更准确一些,结果可想而知,是不尽如人意,我和艳儿面试完,在路边买了个红薯(注意是一个红薯,因手上的银子已有限,但工作还很渺茫),艳儿掰开两半,一人一半,边走边吃边聊着,双方都感叹找工作的不易,大学生价值低云云,家里父母每天电话地关心着,那种心情真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第二站——广州。
后来,我们联系到了同学,他们很多都在广州找工作,我们纷纷就奔赴到广州(一方面也是呆得亲戚家久了不好意思),广州第一个晚上我记得是住的一间高级宾馆,但是8个人挤在一间房,后来AA制结的帐,每人出了50元,我心都痛乱了,心想:这可怎么整,一天就要50,口袋就还剩500元钱了,能呆多久啊?艳儿在第二天就前往了上海,去亲戚那找工作了,我苦思冥想,还有什么可以投靠的人,让我减少点住宿费啊!据说我舅舅的一个亲戚在这边(没见过面),我妈听说我在广州后,她打电话给了我的三丫(是我同一个村的前后屋住着),以前也没有多联系,但幸亏当时有她的帮助,才得以让我不再继续拖着箱子、背着行李这样满街走着,当时,我三丫是在商场卖电器,她给了我一个地址和坐车方向后,我就坐车到了她上班的地方,一边等着她下班,一边心里庆幸着还有这么个亲戚可以寄居。
这时的心情是灰暗的,觉得大学生如此没落,我总结到一方面是因为供不应求的人才市场,一方面是专业与希望从事的工作不是一个方向,而简历中描述的大学获奖经历并没有太多针对性,这时急需的是调整简历,因为我求职意向大多是人事/行政方面的工作,应该凸显平时在这方面的兴趣和投入,在广州待的时间比较久,我对自己下了狠心,每天必须出去找工作,每天必须投简历10份以上,于是,人才市场这条路是我每天必经的道路,记得三丫家到南方人才市场需要转一次车,大约一个多小时才能到,每天将自己打扮得相对职业,这样看起来比较成熟,每天都给自己鼓气、加油,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时间就像是滑滑梯,过的很快,转眼已过去了一个来月,但工作还是杳无音讯,投出去的简历石沉大海,我也准备打道回府,回家过年了。这个年过的挺郁闷,父母担心的话语长挂耳旁,念叨着、担忧着,我也想很快找到工作,但工作这件事情还真的要靠缘分和毅力的。
捱过了最漫长的春节,大年初六我就迫不及待地前往广州找工作了,南方的天很暖和,犹如我焦灼的心情。
记得那天,我依然和往常一样,投了差不多十几份简历,感觉不太靠谱,又在人才市场转了一圈,看到有一家属于全球最大的鞋楦制造厂,一看,就觉得对这个感兴趣,上去投了一份简历,当时面试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对我文章获奖经历挺感兴趣,问了很多,我一感觉,这个有谱,就将平时练了很多遍、看了很多求职文章的自我介绍,优缺点介绍等一一脱出,没想到当场就告知录用了,听到这个消息,用我心飞扬一点儿也不过分。
确定找到工作第二天,我就赶回学校做毕业论文,因为学校一直在催促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