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弼马 图/马男波杰克
立志一年读300本书。
说实话,别管别人,这句话我怎么看都很像个笑话。似乎时常充斥各种网文的顶端,被大家观摩学习,就好像是某个“伟大”的事业,
而如果一个“伟大”的事业,很多人说要做,实际却没有做,那它就会变成一个“笑话”。
001
读书这件事,说到烂。
光是自我剖析反省的文章,就写了不知几篇。
但读书真的在自己很多次陷入低迷的时刻,成为救赎。
今年伊始,除了加入“土豪日更写作群”,我还给自己立了一个额外flag,读300本书。
不是我一味的想累计所读书本的数量来刷存在感,而是十分了解自己的惰性。
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系统,被众人所知,且有点“难”的目标,我是不可能坚持下去的。
读,总比没读好。
管他是不是刷存在感。
002
但是我看到很多文章讲,一年读300本书真的有用吗?一年读500本书真的有用吗?读再多也没有用!我们要将书本化为己用,这样才是真正的“读书”!
emm,我本人表示非常认同,并且我去年就是“仰仗”这样的观点,一年都没读几本书。
懒悠悠的留在一半本书上不断徘徊,希望自己可以“领悟”书中精华,化为己用,融会贯通。
也许这种方法是个好方法,但是并不适合我这种非常喜欢钻“政策”空子的懒人。找到一个缝隙,我就能在里面休息到地老天荒。
(如果一本书至少吸收了百分之一,一百本是不是也算百分百?)
所以我闭耳不听那些,只自顾自记得一段话:“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
读,总比没读好。
你怎知道读的书没有化成你的“骨和肉”。
003
我喜欢读电子书。
我知道很多热爱读书的人都喜欢“带着墨香”的纸质书,我也非常喜欢,但我有点“高攀不起”。
毕竟我不是一个闲置在家中的“全职”读书人,可以每天以优雅的迷人的姿态冲一杯咖啡,然后在阳台上沐浴着阳光翻纸质书,体会那儒雅的质感。
而是像更多平凡人一样,要在早上火急火燎的洗漱之后百米冲刺去赶地铁,然后在领导的眼皮子下经历繁琐又漫长的工作过程。
电子书满足了我的需求,可以在地铁上随时读,可以在工作的缝隙中随时读,可以在排队等候的时候随时读,可以在很多我无法拿出纸制书的时候随时拿出来读。
读,总比没读好。
读个书还讲什么排场。
004
我读书的方法其实很笨拙,基本上就是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没什么其他技巧。
但是我读书的速度还算比较快,只是“比较快”而已,不是那种一小时可以看完很多书的“快”。
在不被其他事情分心的前提下,一本书基本两个小时左右读完,除去那些非常厚重或“难消化”的类型。
我读书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执念。
遇到有感触的段落就在电子书上直接标记,遇到有趣的段落就多停留一会儿,遇到不感兴趣的就直接快速的“刷”过去,遇到很喜欢的书也会在读完之后画个思维导图回味一下。
但都不是固定的,我并不要求我所读的每一本书都要做思维导图,因为我也不是每一本书都非常需要熟记和完全理解。
读了总比没读好。
谁也没说天底下每本书都是对我有价值的。
005
我还记得我小时嗜书如命,那会儿也没觉得“苦”,还需要立一个几百本书的flag才能开始。
那时候就是像期待零食和动画一样期待读书,发自内心觉得每一本书都会带给我无限的快乐。
后来反省了很多次,是因为那时候的书只是闲杂书,所以才这么好看这么吸引人?
可是以我那时候的脑容量,那些书对我来说也不一定就是很容易读的书。而我现在即便是读起来小说这种情节性的书,也得要按捺住躁动的思绪才能读得下去。
这个问题跟了我很久,我一直不懂为什么就把那时的“无限快乐”的感觉给丢了。
也许这世界太繁华了,繁华到不必翻开书,就有很多精彩。
006
我不是想靠一年读三百本书,就认知突飞猛进,就走上人生巅峰,就成为一个有“高级思想”的人。
而是想离那些迷惘空洞的感觉远一点,想脑子中随时有可以思考的东西,想更靠近自己的本心。
说都说出来了,那就做吧。
万一呢。
管他是不是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