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应坦然面对”。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想要科学开展性教育,引导父母配合进行,是一项艰巨且任重道远的任务。
家长一直放不开手,无非就是担忧子女可能会因为过早接触性而犯罪,思想上不健康。这样的出发点不是说一点儿道理都没有,但这种压制、掩盖性教育的方法是否合理,值得商榷。 或许该做性教育科普的不是孩子,而是那些带着有色眼镜的家长们。性教育不只关于性,而是关于青少年成长的方方面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性教育有着丰富的内容,包括身体权利、性别平等、人际关系、健康、福祉、尊严等等。 而且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适当的性教育不但不会让性行为提前,反而会推迟性行为,让年轻人对自己的行为更负责。对性无知,才会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出现意外怀孕、危险流产和过度性焦虑等。
因此,家长回避性启蒙与性教育,看似是“为了孩子好”,实则是剥夺了孩子接受性教育的权利。这些被报道出来的新闻,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回避性教育的后果: 10 岁男童猥亵 5 岁女孩,家长竟称:女孩自愿的! 上市公司董事长王某猥亵 9 岁女童,已被刑事拘留! 26 万人坐视未成年女孩遭性侵!韩国“N号房”事件中的人性之恶! …… 其中也有鲍毓明案。虽然案子几经反转,但洗脱不了鲍毓明的某些想法。 每当这样的悲剧出现时,家长们就迫不及待地呼吁要加强孩子的性教育,可真的当学校老师或者社会在科普的时候,家长们又不认了,说内容太露骨,不适合孩子。
家长“空口支票”式的回避,势必就会带来孩子对自身界限的不认知,连何为安全距离也不懂得,也不懂得说“不”。 7月初的时候抖音上就有一个“网红幼儿园老师亲密互动男童”的新闻引发了公众关注。 这位网红女幼师在抖音上发布了许多视频,展示自己与班里的小男孩亲密互动——亲嘴亲脸撒娇,文字也不乏成人式挑逗,比如:“你满足了我对男朋友的所有幻想”、“我想犯罪怎么办?” 而后,《南阳日报》通报了处理结果:辞退女老师,责令幼儿园停业整顿。 女教师的行为算不上是猥亵,但一定是某种骚扰。在传统观念里,人们一直认为性是羞耻的,是不能被公开被谈论的。许多父母对此羞于启齿,采取的态度要么当甩手掌柜,“孩子长大自然就知道了”,要么就当洪水猛兽般,避而不谈。
这都是因为家长的观念是存在偏见的,对性教育的认识不全。心理学家范黎说过,“正是因为父母这种心态加剧了孩子遭遇性侵的风险,他们甚至是在帮罪犯作掩护。” 儿童文学作家李东华对此类话题说过一段话,老螺认为用在这件事的表态上也非常合适:“儿童不是活在真空里,童书也不是蒸馏水。如果一部作品把儿童成长过程的丰富性、复杂性都简化了,变得一尘不染、无忧无虑,毫无冲突与矛盾,那么它所书写的也就不是一个真实的生命和真实的童年,很可能是成年人一厢情愿的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