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周易》是一本书吗?《十翼》是什么,都写了啥,有什么用?易学中的“理象数占”都是什么意思?我们学易之人应该追求哪些更重要的东西?……从这篇文章中你都能找到答案!
——有孚君
易学体系初探
笔者一直致力于输出《易经》入门类的文章,为的是想帮助对《易经》感兴趣的朋友们能够快速入门,并找到适合自己下一步学习的方向。我相信此文会对稍微有些基础的朋友帮助很大,如果你还没有入门也没关系,可以先看我的另一篇文章:
-------------手动的分割线-------------
《四库全书总目》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意思是说“易学”无所不包,正所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如此繁复的学问,千头万绪,如何厘清这个“体系”的关系呢?《周易》与《易经》又有什么关联?等等等等……
此文为大家拨开层层迷雾,看清这些问题!
01 千年而成书
易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上古时期、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横跨几千年……
上古时期,伏羲氏一画开天,始定八卦。
中古(西周)时期文王演六十四卦(就是《封神榜》里“钓”姜子牙的那个“老头”),与他的儿子周公写就《周易》。
近古(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为《周易》作《易传》(又称《十翼》)。
《汉书 文艺志》里说“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即“伏羲”、“文王父子”与“孔子”,三古即“上古”、“中古”、“近古”,可见《易经》并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
除了《周易》,从上古到中古时期,还有两本《易经》,据说是神农氏演的《连山易》与黄帝轩辕氏演的《归藏易》,不过这两本基本已经失传。
因此现在看到的《易经》=《周易》+《十翼》
一本书从结绳记事的远古时期酝酿到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三四千年,换做是一坛酒,沉淀了如此长的岁月,启封之时要有多芬芳厚重!
即便两千年后的今日,虽然做假酒的人愈来愈多,人们的口味也越来越偏向洋酒,但《易经》这坛美酒的醇香依然历久弥新!
02 飞翔吧,《易经》!
我们再聊聊孔子的《十翼》。
孔子是非常喜欢读易的,甚至说是痴迷……“老头”读易读到“韦编三绝”【注:捆竹简的牛皮绳断了三次!】,还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见他绝对是《易经》的“小迷弟”。
别人读易,读过也就算了,但是孔子不同,洋洋洒洒一口气写了十篇“读后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易传》,也被后人称作《十翼》。“翼”有附翼、辅佐之意。《十翼》可以理解成孔子对《周易》这本书的全方位解说,让人们更明白的读懂《周易》,自此《周易》的人文精神大放光明,并与儒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之所以称“翼”,是因为这十篇文章像羽翼一样为《周易》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十翼》不是孔子所作,乃是其学生托名而作,我们姑且不论真假,因为《十翼》已经成为《周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一本书了。
不过,孔子他老人家写《十翼》写的很“嗨”,就是太高估今人的知识水平了,所以我们要通过深入的解读才能体会圣人的“微言大义”。这里我只对《十翼》做个基础介绍,以后我们会详细去聊,尤其是《系辞传》,对于理解“易学”思想实在太重要了。
03 《十翼》为《周易》带来的改变
《十翼》包括彖传、象传、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一共十篇。
《彖传》分上下两部,是对一卦的总括之辞,也是对卦辞的解释。
《象传》分上下两部,是对一卦的卦象在人文方面的阐述,比如乾卦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是“天”之象,天的特点是刚健不息,圣人通过对天象的观察告诫后人要法天之象以自强不息。此外,《象传》中对卦象的解释称为“大象”,还有对爻辞的解释,比如乾卦初九爻辞“潜龙勿用”,其对应的象辞为“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即解释了为什么“潜龙勿用”,是因为“阳在下”。这部分的象辞我们通称为“小象”。
《文言传》可以理解为对乾坤两卦的补充解释,且只对乾坤这两个卦做了解释,其他62卦没份。因为乾坤乃“易之门户”,所以圣人才对此大书特书。
《系辞传》分上下两部,是对“易学”思想的整体阐述,包括对易的追根溯源,对易理的深度探索,可以说是孔子对易学的思想报告。学易之人不可不读。笔者经常在文中引用《系辞传》的文字来解释很多基础的知识,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说卦传》是八卦卦象的生成和分别代表哪些万物之象的解读,也是对八卦各卦性情的理解,可以说是第一本“卦象大全”。
《序卦传》是对六十四卦卦序排列的解读,告诉人们六十四卦为何按这种顺序排列。比如“物生必蒙,故授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解释了屯卦之后为何是蒙卦。
《杂卦传》是对六十四卦含义的高度概括,揭示了每卦的最主要的性情。比如“乾刚坤柔,师忧比乐”等。
这十篇文章有五篇单独成章,分别是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另外五篇已经和《周易》“混编”在了一起。
《周易》这本书每一卦的结构最开始只包括:卦名、卦辞、爻辞,三个部分。孔子作《十翼》后,为每一卦添加了彖辞、象辞。
其中象辞包括对卦象的解释,也有对每一爻的解释,称作大象、小象。我们举个例子,如下图“乾卦”的结构:
写到这里,想起了孔子一句名言:“敬鬼神而远之”。孔子是不信鬼神之说的,然而却对《易经》如此着迷,这足以说明《易经》虽具备“占卜”之用,但绝不是迷信!
我们来搞清楚易学的体系结构,就会明白了。
04 易学四维
易学体系在于四个方面,即“理、象、数、占”,也被称作易学的四大功能。
“理”即是自然之理,是事理,是万物变化之理,也是长幼尊卑、刚柔动静之理,《周易》经文给人启示的便是偏重于此。“象”为卦、爻与万物的对应之象。“数”则是用数学的方式,模拟事物变化的规律和联系。
“理象数”是核心,“占”则是对“理象数”的综合应用。“理”与“象”更类似一体两面,一方面重在“理”,一方面重在“象”。我的师父曾一再告诫我们“理为事之骨,象为事之肉,事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论是对哪种“占卜”的应用,都不可离开“理”只看“象”,“理”与“象”不可偏废。
《系辞》日:“古者包栖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我们之前说过,卦就是“挂起来的象”,在没有文字之前,古人就是通过八卦来传输信息,这种传输的载体就是卦象。天地万物皆有象,《易经》就是将万物之象高度概括为八个卦,即万物类象。学易之人对其应用就是要把这种“万物之象”转化为“易象”,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但这只是第一层,之后还是要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
易中的“数”,在现代科学领域的应用上更是证明了它的实用价值,当今是数字时代,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图像、文字转换成数字信息储存、接收和发送。而易数同样是研究图像与数字关系的应用之学。如:两仪、三才、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再如河图数、洛书数、先天卦数、后天卦数,还有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等等,也都属于数的范畴。所谓“数以征象”,“象以定数”,说明象和数实为一体,密不可分。
“占”,就是指“占卜”了。《易经》所讲的理,更偏重“形而上”,即是“道”的层面。“占”则属于“术”的应用层面,所谓“术以显道”,《易经》的“易”就是易简易知,通过“术”而彰显大道之理。
关于“占卜”就不在此文中过多讨论了,大家可以通过公众号,<易路相孚>的“卦例研读”专辑,详细体会思路。
《系辞》说,“百姓日用而不知”,易其实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因此占卜的真正功用应该是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以此牟利,招摇撞骗,将好好的易学搞成封建迷信!
易学根本不是迷信,迷信的只是人心……
05 易学应用分类
大多数人学易都是因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更多的其实也想学某种“占卜术”。《易经》的功用虽然不止“占卜”,但“术以显道”是学习《易经》最常用的途径,所以我整理了常用的“术”,并进行了归纳。
我们聊《易经》肯定避不开五行、生克、天干、地支这些概念。不过这些比较偏重于“术”的应用范畴,“严格”说来和八卦、六十四卦、卦象、爻辞是两个“体系”,套用句好理解的话,一个是“冰法”,一个是“火法”,都是“法师”,点的天赋不同而已。
这六个分支中,相互之间肯定是有联系的,比如说“风水”,我没有列到上面,因为它的应用会横跨很多方面,要用到卦象、纳甲等等。其实列到图上的这些“术”,也是如此,只不过有所偏重而已。例如学“梅花易数”会比较偏向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象理解,但解卦时也要用到五行、干支的东西。学“六爻”就要更偏重五行、干支等各种关系的综合运用,不过同样要理解基本的卦象。
大家可以先认准一门“扎进去”,学“全”之后,再追求触类旁通。
06 《四库全书》啊~
最近关注我的朋友渐多,因此借这篇文章的机会向大家介绍些《四库全书》中关于《易经》的古籍,公众号,“后台”,回复【四库全书】,就是你的了~
“经部”与“术部”关于易学的古籍,一共200余本,而且都是TXT格式,导入到手机中非常方便阅读!
再有就是我珍藏多年的《繁体拼音校读本》,此书有四好:繁体字、有拼音、有通假字、校勘字等说明,还非常适合打印,装订成小册子,方便携带。
如果喜欢就点个“喜欢”
让更多人为易学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