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完成了数据集的拼接仿真,最近又做了一些关于数据集的工作,先是标注了一堆数据集,然后又把数据集再增强了一下(包括加一些噪声,滤波等等),总之就是力图更模拟日常生活的场景,这些日后再谈,这一篇文章我想先说一下在文本检测完成后,使用的识别模型DenseNet,因为最近看了很多的OCR检测项目,大多是使用的是CTPN+DenseNet的结构,既然大家都采用这个结构,说明其中是有一定的奥秘在这(我原本的想法是使用滤波检测+CRNN)。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1608.06993.pdf
在这里我用的DenseNet的源码为:
https://github.com/xiaomaxiao/keras_ocr/blob/master/densent_ocr/densenet.py
在这里表示感谢
一:DenseNet的特点结构
在论文的Abstract中,很直接的说出了DenseNet的思考点:
我们传统的CNN,参数只能一层一层的向下传播,而DenSeNet在保证网络中层与层之间最大程度的信息传输的前提下,直接将所有层连接起来(简单粗暴),从而更好地利用特征中的信息,简单讲,就是每一层的输入来自前面所有层的输出。因此也带来了几个特点:
第一点:减少了梯度消失的问题
(我的理解是:现在CNN的网络越来越深,特征经过每一次层的传递都会有一定的损失,在深层网络,梯度消失是不可避免的,虽然像ResNet可以随机丢一些层来避免这个问题,而DenseNet将可以将最初的特征传递到最后一层,这样就算是以后的层数加深,也没什么关系)
第二点:提高了特征的复用性
第三点:减少了参数的数量,调参的福音
因为采用了特征的跨层传递,一方面提升了特征的传递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网络层的数量
上图为整个网络结构,下图为DenseNet结构:
文章的原理一个公式就带过,可以说非常的简练:
[x0,x1,…,xl-1]表示将0到l-1层的输出feature map做通道相加,而ResNet的通道数是不变的,这可以看为是两者最重要的区别。
在这个部分,K是Growth rate的channel数量,论文中介绍,
K取小值=4的时候效果会更好,在文中解释
因为神经网络从输入到输出趋势就是channel数逐渐增加,feature map逐渐缩小,采用的固定的channel,可以使得特征更加密集,更有用的特征会增多,文中用了”collective knowlodge”这个词组,集体知识,还是很有意思的。但是我自己测试过几个K的值,K越大,占用的显存越大,这是我在CRNN和DenseNet之间犹豫的原因之一。
二:代码结构
①:卷积层定义
典型的BAC结构,3*3的卷积核,relu激活函数
②:全连接层
跟论文里写的一样,将每一个Dense层的输出与其输入连起来(concatenate函数)之后作为下一Dense层的输入,来实现密集连接。
③:过渡层
在上边我们说,神经网络层数越深,通道数量慢慢增加,feature map逐渐变少,我们可以通过pooling让feature map缩小,pooling前后的feature map不一样,如果想要把网络链接起来的话,就需要一个过渡层链接,这也就是为什么论文中分成了几个dense block的原因
另外DenseNet不断卷积网络,参数增长变化的很多,如果不处理,后期通道数会太多,连接层会对通道数进行缩减
三:测试
三个数据集(C10,C100,SVHN)上和其他算法的对比结果。ResNet[11]就是kaiming He的论文,对比结果一目了然。DenseNet-BC的网络参数和相同深度的DenseNet相比确实减少了很多!参数减少除了可以节省内存,还能减少过拟合。这里对于SVHN数据集,DenseNet-BC的结果并没有DenseNet(k=24)的效果好,作者认为原因主要是SVHN这个数据集相对简单,更深的模型容易过拟合。在表格的倒数第二个区域的三个不同深度L和k的DenseNet的对比可以看出随着L和k的增加,模型的效果是更好的
我自己复现了一下,做出来效果还是不错,就是太慢了,需要持续优化~
四:参考文章
①:
DenseNet算法详解_人工智能_AI之路-CSDN博客blog.csdn.net
②:
白裳:文字识别方法整理zhuanlan.zhi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