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说明,这篇文章中也许会有令人作呕,反感的内容,如果这些内容确实让你作呕,反感还请原谅。
《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最近火了,被热议了,紧接着,“毒疫苗”事件爆发了,一时间,医药行业的潜规则被大起底了。这不得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某知名主持人和某知名导演之间的口水战,让娱乐圈的潜规则也大起底了。
放眼望去,好像我们身边充满了“潜规则”。于是乎,评论家们开始奋笔疾书,痛批国内的“潜规则”。一时间,“潜规则”成为了所谓的社会毒瘤,各方人士都有欲处之以图后快。好不热闹。
曾记得十几年前,国内有本书,名曰《血酬定律》,作者是吴思。该书就因为揭示了中国社会很多方面的潜规则,让人倍感社会血腥味十足,因此该书在当时也可谓是轰动武林,成就了一时洛阳纸贵。
几个例子陈述下来,不难发现,即便社会里充满了潜规则,又加上各路大神都在抨击潜规则,但是,貌似潜规则没有减少,反而更多的人热衷于此,更有一部分人从之前的反感,鄙视潜规则,对此不齿的,到了最后则活脱脱地转化为潜规则的拥趸,更有甚者成为潜规则的实际践行者,推波助澜者以致深谙此道者。
为什么呢?为什么潜规则能够被那么多人所诟病的同时,依旧我行我素地存活了那么许久?同时,为什么潜规则成为社会,尤其是中国社会生存游戏的真正规则?
其实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一下的话,就是因为中国发展到如今这样,无论怎样,它始终是个社会,而非国家。
正如我之前曾经分享过的,其内容大致上就是告诉大家,国家是侧重讲制度的,法律的,是一个由无数个陌生人形成的组织。社会是侧重讲关系的,伦理的,是一个由无数个熟人形成的组织。
既然国家内的组成细胞都是陌生人,那么就需要将彼此之间的规则讲清楚,道明白,也就是说要将这些摆在明面儿上。
那么社会呢?社会的组成细胞都是熟人,熟人之间的事多数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明白彼此之间的规则。更为重要的是,熟人之间都是靠各种关系,伦理建立起来的联系,所以所谓的一些规则性的事都是大家心知肚明的,既然是心知肚明的,那么就没有必要公开了,相对于刚才所说的公开的自然也就成为了半公开,或者完全不公开的所谓“潜规则”。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来说。如果再说一个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中国人比起外国人更要讲究自己的特殊化。为什么要讲究自己的特殊化?
因为中国人从古至今,就有一个意识或者一个概念,那就是等级,门第。等级,门第在一定程度上和近代我们引入的阶级,后面创造的出身,阶层等等这些词有点相似。但是等级,门第也并非是初始的源头。真正的源头是“身份”。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讲究“身份”的一种人,这种认识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自从奴隶社会开始就该存在了。当然,也许更早,这个需要历史学者再去考证。但是无论何时开始的,总之它深深地印刻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骨子里,血液中,基因序列中,很难改变。
既然,我们强调“身份”,那么就会有各种不满。这种不满就是身份造成的。因为,在中国,身份就代表了一种地位,权利,占有资源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就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特殊化”。
更为有趣的是,中国人的“特殊化”是注重强调并且通过手段固化自己的特殊化。也就是说,中国人要用制度,法律等一些手段,更准确地说就是要通过一些公众层面的手段固化自己的特殊化。
那么,这种特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潜规则”。
试想,一群人要想固化自己的特殊化,怎么可能将固化自己特殊化的这套规则公开?如果公开了,那么怎么体现出自己的特殊?体现不出特殊也就不可能有所谓的身份。所以,要想有这个身份,享用到这个身份所带来的特殊化,就要进入到这群人中,懂得其中的“潜规则”。
那么这群人为何不用将规则公开?彼此之间都是熟人,为何要公开?彼此之间都心知肚明,心照不宣为何要公开?说来说去,其实又回到了刚才说的第一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中国永远是社会,并非国家,所有的规则都是建立在熟人之间的那些关系,伦理上的熟事,而那些熟事就是“潜规则”。
聊了那么多,由于笔者才疏学浅,所以很多人都会觉得没有讲明白“潜规则”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潜规则”。如果是这样,那么我深表歉意。总之,我就想说一句话,有些事不宜说明,说的太明白了不好,伤了和气,损了面子,坏了关系不值当的。这其实也是一种“潜规则”。明白人自然明白,糊涂人当然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