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终于把那本《一个人的朝圣》看完了。历时长达半年,我也真成了看这本书的朝圣者。
起初看到这本书,很简单地认为也就是一本关于坚持,励志的书而已。但是,通篇读下来,却深为本书的作者蕾秋·乔伊斯巧妙构思而折服,更为主人公情感路程的峰回路转欣幸慨叹不已!
书中的主人公哈罗德·弗莱,一个60岁的老男人,和妻子住在英国的乡间。没有朋友,没有夫妻情趣,每天的生活千篇一律,就像死水一潭,没有一丝涟漪。
这结了冰般的冷漠、平静却在某一天清晨,收到老友奎妮的一封来信而被打破,不然恐怕他的一生也就毫无任何悬念的如此终老。
在此我替哈罗德感谢圣母玛利亚,我也替哈罗德感谢拥抱奎妮。虽然他们已经二十年都不曾见面了,但这有什么妨碍呢,她可是哈罗德年轻时还算谈得来的朋友,工作上的默契伙伴。
老实木讷的哈罗德在一个酿酒厂干了四十年的销售代表,没有升迁不说,也没有一个可以知心交心的朋友。而奎妮的到来,却给了他充分的信任和来自异性间最纯朴的友情。
哈罗德是幸运的,因为奎妮给了他那段生活里些许亮色和快乐。当信中得知老友身患绝症,却还没忘了向他这个老朋友道别。哈罗德震惊悲痛之余,他想为奎妮做些什么。那种内心滋生出来的愿望,让他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他要横跨整个英格兰,从英国最西南徒步到最东北, 去看他的好友,他要跨越能想象到的千山万水,道路、农田、森林、河流、旷野、荒原、高峰、深谷,去救她!因为他坚信,只要他去,只要他还在路上,奎妮就不会离他而去!哈罗德,就那么义无反顾的上路了。
不难想象到,老哈罗德这一路经历了什么。那些跋涉途中所遭受到的来自身体、心理、精神上的苦痛、磨难、艰险,让他的灵魂炼狱般升华了。
外边世界的陌生,陌生人的慷慨,人们最后的慕名追随,整整87天,共计627英里的朝圣之路,何尝不是他穿越时空隧道的另一场旅行?是,当然是。但除此之外,感触最深的就是对“不破不立 ”地愈发赞同。
未收到奎妮的告别信时,哈罗德与妻子莫琳的生活一团糟。后因为儿子的自杀,夫妻关系降至冰点。生活枯燥、单调、乏味,日复一日,没有家庭的温馨幸福不说,要命的是夫妻二人好像都没有打算要改变现状的积极行动和愿望。
哈罗德的思想世界是单调的,他在一个单位工作那么多年,没有得到升迁,过得平平淡淡。哈罗德的内心又是相对丰富的。他也心动莫琳低头一瞬的温柔,喜欢看她涂着指甲油的神态,怀念他们之前的种种幸福美好。
他知道他们之间真的出了问题,但性格使然的他,面对同样冷漠的妻子,就像禁了声的鸟,没有任何想要歌唱表达的欲望了。
所以感谢奎妮在这特殊时期的来信吧,感谢哈罗德的善心、义气、豪情吧,感谢莫琳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灰心、失望、冷血吧。因为我们看到了随着哈罗德离家日远,哈罗德和妻子竟有了语言和思想上的交流沟通。
内向不善表达的哈罗德在朝圣的路上竟把给莫琳寄信 买礼物当成了最重要最喜欢做的事。当然,也有对莫琳无尽的思念和对之前家庭生活深深地思考。
而在家的莫琳何尝不也是对在外的丈夫满怀担忧、牵挂和惦记。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距离产生美吗?让横亘在夫妻之间的冰河,有了“淙淙”响起的妙音?我们权且信它一回吧。
感谢哈罗德的这一“破”冰之举,没有“破”,焉有“立”。虽然,起先他也没意识到此“破”的威力与重要,但生活就是这样,只要你付出了,又怎会辜负你。
到后来,莫琳再也无法在家安等丈夫归来,她每天像着了魔,无法控制自己。于是他们在离家600多英里的贝克里幸福的相见了。
莫琳陪着哈罗德送走了安详离去的奎妮后,夫妻二人来到海边。好了,让我们窥探一下作者笔下,夫妻二人之间的那份久违的美好吧:
海浪摔在岸上。又一个浪。再一个浪。
……
“你这个可爱的人,”她摸索着他的脸,亲着他咸咸的湿漉漉的脸颊。
“你站出来做了一件事。你连能不能去到那个目的地都还不知道,却还是努力尝试了一切方法。如果连这都不算一个小小的奇迹,我真的不知道还有什么能算了。”
他的嘴唇在颤抖。她将他的脸捧在手心,他们离得这么近,哈罗德的脸已经失去了焦点,她能看到的只是自己对他的感觉。
“我爱你,哈罗德·弗莱,”她轻声说,“那是你的功劳。”
到这,我都快要被他们幸福得样子弄得喘不上气来了。嗨,亲爱的莫琳 、哈罗德·弗莱,你们对能不能去到那个“目的地”还心存疑虑么?
NO,你们此刻已经抵达那个目的地,那就是---你们已经走进彼此的心里!并在今后的日子里相容相爱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