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讲评<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明史·张居正列传》
第三讲 夏纪
工部历来是六部中最不起眼、最没有前途的。治理黄河、修建堤坝、建造皇陵或者是行宫,劳心劳力又讨不到好。士农工商,工仅仅比商好一点,却没有商有钱。
基于此,我曾经疑惑过为什么禹依靠治水之功就能继承天下。
“左准绳,右规矩,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命益予众庶之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而均给诸侯。”洪水横行的日子,虽然九州有名字,但没有明确的界限,谁也不知道今天画下的水道明天还在不在这里。神农氏交给的五谷也不好种植,谁也不知道今天种着明天会不会就被冲到河里去了。
每一个农业国家,水利都是立国之本。防洪、灌溉,水多时叫它走,水少时叫它来。所谓风调雨顺不是完全靠老天爷给面子,而是人们自己努力。
就如我在第一讲里说的伏羲氏的立德之本是食物一样,大禹也是因为解决了百姓的食物问题。文明的发展大多是在食物开始富余的时候,能养活的人多了,闲人多了,阶级出现了。当人多到一定程度,食物问题又出来了,于是又需要一个圣人来解决它。
“夏,大也,言能大尧舜之德也。”我记得我说过,论德行,我更佩服三皇而非五帝。但大约是五帝年岁更近些,人们印象还深刻,便常以五帝为比较对象。夏朝要把尧舜的德行发扬光大,以示自己与尧舜一脉相承。
所谓夏朝是家天下之始,这话不对。三皇没有亲缘关系,但五帝实打实都是黄帝的子孙,禹也是。其实天下已经是黄帝家的了。不过区别是,五帝时期并没有所谓嫡长子继承制,而是家族里有能力的人居之,总归还是好的。
大禹为了当好君主,的确做了不少事,也许有作秀的成分,但当时人心淳朴,真实成分想来也是有的。
“一馈而十起,一沐三握发,以劳天下之民。”广开言路,一顿饭要被打断十次。看来周公吐哺是有榜样的。
无论君主是不是真的会把自己的话听进去,有一个摆出了这种姿态的君主总是叫人高兴的。百姓觉得君主平易近人,是个会为百姓着想的,政令更容易下达,更容易被理解。
“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罪人不顺道,君王何为痛之?’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寡人为君,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我想到了领导力问题。每一个团体都有一个团体精神使之凝聚。好的领导者有人格魅力,使得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愿意以他的精神为团队精神,以他的目标为团队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但是社会需要一个统一的大方向。于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古有醴酪,禹时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国者。’”所谓见微知著,所谓未雨绸缪。太美好的东西容易叫人沉迷,于是这样的东西就变得不那么美好。不过我想为仪狄叫一声屈,他本人没有错,还做了发明创造,就算酒可能误国误事,他也不是故意造出酒来害人的,相反还改良了醴酪,怎么就被禹疏远了呢。
“禹济江,黄龙负舟,舟中人惧。禹仰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劳万民,生寄也,死归也,余何忧于龙焉。’”这一段其实我觉得有点奇怪的,可能大禹那个时代的人更加敬畏自然。如果是后来的朝代的话,我总觉得会写成:君主受命于天,连龙都来负舟了,看来是被天认可了,是真命天子云云。但是这里竟然是害怕舟被龙掀翻,所以自然不是为君主锦上添花来的,而是监视和警告来的。
一句“生寄也,死归也”说得人怅然无比又豁然开朗。禹的意思是,他自受命以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没有做过对不起天对不起人民的事。人活在这世上,本来就是一场旅行,是过程,只有死才是归途。如果上天真要他死,他也没有遗憾了。
死而无憾才能不畏惧死亡,果然是通达的人。
“有典则以贻子孙。”一朝的政令只能持续一朝,只有典则规矩才能维持长久的统治。建立一个国家就是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比如五月花号上的自治条款。
(张先生讲《资治通鉴》,未完待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