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41天
原文阅读:
14.41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文讲解:
孔子说:“居上位的人喜好礼,那么百姓就容易管理了。”
启发思考:
有关“使民”的问题是一个很突出的话题。因为国君卿大夫都需要行政令而使用人民,去从事战争,从事劳役。类似的话,孔子不止一次说过。如:
使民以时。(《学而》)使民敬忠以劝。(《为政》)其使民也义。(《公冶长》)使民如承大祭。(《颜渊》)
相近的还有“劳民”“临民”等,如孔子主张“临民以庄”(《为政》),“居敬行简以临民”(《雍也》),“信而后劳其民”(《子张》),劳民即用民。
我们知道,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德为本,重视礼治,强调正己,教化爱民。他的理想政治秩序是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主张以礼来实现社会的规范和有序。
孔子认为,统治者使民要有规范,要“以时”,要“敬”,要“以义”,这就把统治者、居上者的德行要求,在使民之事上更突出出来。
《论语》中还有多处讲到如何“使民”,如: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为政》)举善而教不能,则(民)劝。(《为政》)临之以庄,则(民)敬。(《为政》)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子路》)
孔子说“上好礼,则民易使也”,也是再次强调礼治的重要性。我们现在常讲人治和法治,而在人治和法治之间,还有个礼治。孔子讲的就是礼治,上上下下,人人都要守礼,特别是在上位的人,要守礼。
现代文明中,我们推行法治社会。先说明一点,传统社会的法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这是词语带来的误区,法家的本质更多是专制。因为法治是人人要守法,而法家是以天下奉一人,是君王无法无天的法。儒家也不是法治,但至少是礼治,而且主要是劝导君主自律。领导者崇尚礼,老百姓就容易管理。
现代社会中的国家治理和组织管理,必须需要法治,但也需要“礼治”。因为“礼”不仅包括了规章制度、礼仪尊卑、层级次序,也包括了组织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特别是领导者的率先垂范。即使在现代社会中,哪一个成功的组织,没有一个“好礼”的领袖呢?
在任何组织中,领导者真正诚心诚意地关心他人,成就他人,勤恳奉献,乐于分享,真正能成为表率,能造福一方,必然能得到大家的爱戴和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