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爱既能载舟,也能覆舟,而这个分界线就在于给予和表达的方式是否合适。关于如何表达爱,心理学家把它分成了5种方式:
【肯定的言辞】
比如:我好喜欢看你画画时的样子,妈妈在旁边看着都好享受!
【身体的接触】
比如:在孩子难过的时候给他一个拥抱,这就属于身体的接触。
【精心设计的时刻】
比如:请爸爸在家帮忙带二宝,妈妈和大宝一起出门,度过一个专属于两人的下午。可以做大宝喜欢做的事、喜欢去的地方或去吃喜欢吃的东西。
【礼物的馈赠】
比如:买孩子一直想要的一件合理小礼物,类似专属的信物。
【服务的行动】
比如:为爸爸或妈妈做一件事,就像平常爸妈为他做的一样。例如,爸爸生日时,帮爸爸做一份早餐,由此来体会爱的表达。
这五种表达形式都能让对方感受到爱,而且它们可以一起出现,或交替运用。
一、正确表达爱的方式
1. 和孩子一起讨论爱的表现
从孩子懂事的时候开始,亲子之间就可以开始这样的对话:“你最喜欢妈妈怎么爱你呀?”
“你什么时候感觉妈妈最爱你呢?”
”你觉得妈妈怎么做才是爱你的呢?“
甚至是“你们同学的妈妈都怎么爱他啊?你喜欢那种方式吗?”
2.爱是精神层次的温暖,而不仅仅只是生理层次的舒适
很多社会学家对如今全世界都少子化的现象充满了担忧,而担忧的主要部分是这些孩子的情商能力。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们都很担心,这些孩子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下,会变得不堪一击。而事实也证明这些担心是正确的,因为确实有许多孩子已经表现出无法忍受挫折的情绪症状。
理论上来讲,在呵护和关爱中长大的孩子,应该是充满安全感,非常自信的。但这些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却没有表现出在爱的氛围下成长所该有的自信,他们反而更容易被不自信和不安全感所困扰。这个问题也许就出在不尽完整的爱的表达上。
有一位朋友,她的孩子正在读高中,书念得很好,心气也很高。这位朋友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妈妈,她包办了女儿所有生活上的大小琐事。夏天,女儿窗前读书时,她在旁搧扇子、削水果、备凉水;冬天,女儿灯下读书时,她准备泡脚热水、冲牛奶、暖被子。她一心一意都在女儿身上,以女儿的喜忧为喜忧,以女儿的幸福为幸福。
但是,她很少放松下来和女儿说话,她给了女儿所有妈妈可以给的照顾,也做了妈妈所能做的所有事情,可她却忽略了女儿可能还需要另外一件更能来自妈妈的东西,那就是温柔体己的话语和温香柔软的胸膛。
女儿在学校竞选班干部失败时,她没有搂着女儿轻声安慰。她如同领导一般,帮助女儿检讨失败的原因,找出下次改进的方法。她说:“没关系,我们继续努力,下次再来。这次做不好的,我们下次改进”。这些话看似完全正确,也确实是孩子需要学习的态度。
但是对因竞选失败而心灵受创的女儿来说,此刻,她最需要的,只是妈妈温暖的怀抱和温柔的话语,让她能浸润其中好好哭一场、疗疗伤。至于下次要不要选,这次有没有错误,则是擦干眼泪之后才需要严肃以对的事。这个现象也许是现在许多父母们的通病。由于进入好大学的门越来越窄,找到好工作的门槛越来越高,面对孩子将来势必投身的严酷竞争,父母们心急如焚,脑子里,心眼里满满都是如何“提升孩子竞争力”的心思,因此就渐渐忽略了表现出作为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无条件的爱与包容。
可惜的是,这会让孩子误以为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是和他的成就成正比的,他因此害怕,如果他考得不好就不再被父母疼爱。如果连续几次他没有考好,或下次又没有如愿选上班干部,他可能就因孤独而先放弃了自己,因为反正爸爸妈妈已经不会再爱我了。
除此之外,孩子若在长期缺乏柔软润泽的环境下长大,也会长成缺乏温柔、过度防卫、一味讨好取悦别人,和不够自信的人格特质。
所以,请不要只照顾孩子生理层次的需求,也要给予他们心灵层次的温暖,还记得表达爱的五种方式吗?运用起来,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
3、爱是积极的动力,不是消极的阻碍
在商场里、游乐园里、街心公园里,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场景:孩子伸手摸摸凹凸不平的墙面,妈妈大喊:“别摸,有细菌!”;孩子爬上栏杆,妈妈大喊:“快下来,别磕着了!”;孩子研究地上的小草,妈妈大喊:“站起来,脏!”。
孩子于是体会不到物体表面触觉的不同;锻练不了四肢肌肉的平衡发展;观察不到新芽冒出泥土的奇妙历程。只因为我们太爱孩子,太害怕他受伤害,所以我们用爱圈住了他可能的发展,也用爱阻碍了需要他自己去独立完成的探索。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饱满的爱,却成为成为阻碍孩子前进的脚步。好几次,我在面对焦虑的妈妈向我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够独立时,我会小心地问:“是他不愿意独立,还是你不愿意放手让他独立?”
4、别用爱来合理化我们的一切行为。
一次,在学校的辅导室里听见妈妈啜泣着对孩子说:“妈妈是因为爱你才这么做的呀!”;“妈妈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啊!”;“妈妈为了你什么苦都能吃!”。这些满脸木然的孩子,心里正在呐喊:“别为我了,妈妈!求求你放过我,我受不了啦!”。
就像一对恋人之间的爱怨情仇一样,许多恋人会用「因为我太爱你了」的大帽子来控制对方,并且合理化自己的许多非理性行为。例如:我因为太爱他了,所以需要时时刻刻看见他;我因为太爱她了,所以不能容忍别人和她说话。而有些时候,我们对孩子的爱也像恋人一样,变得十分占有和失去理性。可是不同的是,恋人可以因为被爱窒息而拂袖离去,孩子却不能在被爱窒息之后,拂袖离开父母。所以,成天被父母,通常是妈妈的爱,压得透不过气来的孩子只有选择逃亡,逃到自己小小的心灵城堡里,获得暂时的喘息。
二、让孩子窒息的爱:
1. 以爱之名,行占有之实
孩子在书房看书,妈妈每隔15分钟进来一次。一会儿给他弄弄被子,一会儿端来热水,一会儿披上外衣。在妈妈看来,这是母亲照顾孩子天经地义的事。可是对孩子来说,这却是不断被干扰、被侵犯的感受。尤其是对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妈妈进屋来东翻西翻,是对他隐私的侵害。建议家长在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以后,也就是11岁以后,就要留意尊重孩子的隐私。
2. 以爱之名,行要挟之实
孩子在书桌前看书,妈妈趴在地上擦地,一会儿捶捶腰,一会儿叹口气。孩子请妈妈休息,别再擦地了。妈妈说:“没事儿,只要你好好念书,妈妈怎么做都不怕累!”你能想象这话让孩子的压力有多么大吗?妈妈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成天苦哈哈的,可嘴里却一直念叨,只要孩子将来有出息她就满足了。你说,这孩子还能喘气吗?
所以请不要给孩子负罪感,让孩子觉得父母辛苦是自己的过错,是自己连累了父母,这个重担不应该让孩子来背。这种要挟会让孩子长大后很不愿意回家,因为会加深他对自己错误的认知:他在人际关系中陷入一个“都是我不对”的怪圈里。
3. 以爱之名,行霸道之实
“妈妈不让你去,都是为了你好!”
“妈妈让你吃这个,都是为了你的健康!”
“妈妈让你这么做,都是因为爱你!”
我们不一定要完全放手让孩子作决定,事实上我们也不可能完全放手让孩子作决定,这一点在第一堂课,父母的不同角色里已经阐述清楚,例如当你处于“教练”这个角色时,你就要给到正确的引导而不是放任自流。但我们能不能不要再扣上爱的帽子?
我们只要弯下腰来,在作决定之前,花一点时间、一点耐心、一点尊重,倾听孩子的声音。这样的爱就足以陪伴孩子走过风雨,也不会让沟通的门关上。
【课后作业】
1、和孩子展开对话,找到3个双方都满意的“爱的表达”。
2、觉察自己和孩子相处中,自以为是爱,却束缚了孩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