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仍然需要鲁迅先生,他是民族的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接受了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熏陶。广泛接触西方文化,经历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巨变形成自己独立思想。1907年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著述主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共16本和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鲁迅先生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然是有意义的,他在文学上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局面,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开始,白话小说正是开始进入创作阶段。《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篇总序,涉及和提出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有关这些问题的思考延伸在鲁迅本人以及他人后来的相关作品中,历史地形成了某种系统,在每个问题上都延展出更多的思想探讨和文本实绩。
在这个意义上说,狂人形象的意义也超越了其作为个体的意义,而成为某种思想或某些问题的承载者。在狂人的身后,在鲁迅日渐深入的思考中,又陆续出现了一批类似的人物形象,共同承载起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在这个人物系列中,就包括了夏瑜(《药》)、N先生(《头发的故事》)、吕纬甫(《在酒楼上》)、疯子(《长明灯》)、魏连殳(《孤独者》),以及实有其人的范爱农(《范爱农》)。
这一系列“狂人形象”都存在着一个心理特征,“狂人的恐惧和发现→夏瑜的奋斗和悲哀→N先生的失望和愤激→吕纬甫的颓唐和自责→疯子的幽愤和决绝→魏连殳的孤独和复仇,以及《伤逝》在象征意义上表述的‘新的生路自然还很多’,‘然而我还没有知道跨进那里去的第一步的方法’的绝处逢生的希望和彷徨,这是历史‘中间物’在社会变革过程中间断与不间断相统一的完整心理过程,它构成了《呐喊》、《彷徨》的一条内在感情线索。”
鲁迅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时代,它的“忧愤深广”的情绪具有极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时代情绪的表现。通过鲁迅小说可以看到当时的时代: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已经觉悟,不少人已经献出了生命,但旧势力仍然十分强大,广大群众还非常愚昧麻木,新的道路正等待着革命者去探索。
除了小说之外,鲁迅的《野草》是心灵炼狱铸融的鲁迅散文诗,从梦境出发,鲁迅先生将自己放在其中,进行心灵的思辨,既有彷徨、苦闷、寂寞情绪,又着重表现了战斗精神、追求精神、牺牲精神。艺术表达上以象征主义为主,以创造有物质感的形式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语言精致,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
《秋夜》中的两棵树不是重复的描写,而是两个鲁迅的交谈,代表着鲁迅的两种矛盾的思想,正如他对于历史循环论的悲观主义和对于青年胜过老年的乐观主义。鲁迅的杂文亦是富有战斗精神的,表现了急遽剧烈的社会斗争,更表现了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鲁迅杂文的内容丰富广博,鲁迅赋予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前期的杂文,对封建性旧文明、旧道德的批判;探索和研究国民性问题,暴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参与社会斗争。自从1926年到1927年之间经历了三一八惨案的鲁迅,转辗到了厦门,在那里进行了后期杂文的创作,其中政治斗争和时评文字增多;对旧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文学进行了更为广泛而深人的批判;对革命文学的重要见解。
在现代中国里,鲁迅先生的精神是硬骨头精神,泥土的精神,战斗精神,鲁迅是现代文学不可绕过的话题,今天的中国人同样需要鲁迅先生的浸淫,需要学习鲁迅先生永远战斗的精神。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中国的社会阶层,他极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文学创造为现代文学奠定了深厚基础。他创造了与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又未梏亡的中国民族性文学,在关注民族的发展同时也关注人类共同的问题。
文/红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