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态度、方法之别
同学群里聊天,一个同学提到《第六病室》,我悚然一惊。这本书我是知道的,不独知道书名,还知道作者是契诃夫,而且确切无疑地知道,我年轻时读过契诃夫的这个中篇。这本书里写了什么内容呢?我在脑子里检索半天,竟然一点信息也搜索不到。
我年轻时候算是个小说迷,从初中以至大学毕业好几年,每年都会阅读大量小说。大学时,很喜欢俄罗斯文学,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也夫、契诃夫,都大量阅读过。仔细追想,好像还能想起当初曾为之惊诧、感动、欣喜、悲哀以致恐惧。可是为什么惊诧、感动、欣喜、悲哀以致恐惧呢?好像已经全然忘却,顶多只在脑子里留下几个细节和场面。
为什么读过的书会全都忘记了呢?思索片刻,我知道自己当年读书的态度全然不对。古人以及现在有成就的人读书,大都是为了修身和治学。有一次听吴福辉老师演讲,吴老师提及自己有严格的工作和研究计划,只有在完成一项工作之后,才会小小犒赏自己一下,读一点自己喜爱的西方文学作品。这才是正确的读书态度。我自己呢,全然没有规划,不过是跟着兴趣信马由缰一通乱跑,说好听点是兴趣,不好听一点,顶多不过是消闲,又怎么能够有所收益呢?平庸一生,只能说是种豆得豆。
其次好像还有方法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读书有精读和泛读之分。读过的书,仔细想想,也并非全然忘记,课本里的课文、几本古典名著、鲁迅等少数作家的一些作品,还常常在我脑子里闪过,它们似乎已经融入血液,成了我的一部分。这些对我影响深刻的书,其实都是反复阅读过的。看来,读书不在贪多务全,追求时髦,而在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读几本经典。
此为一思所得。今后,还是认认真真读几本经典吧。阅读、咀嚼、反思以至消化,庶几可以有益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