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聘义》一文中记载了孔子的优秀学生子贡和孔子关于论玉的一段问答。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孔子在其中泛泛而谈了玉有十一种美德,这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论述。玉被孔子喻为道德人文修养的象征,提升到精神层面上的理想化标准,玉从此具有了人格化的美喻。
玉雕艺术
玉被用作“君子修美”,是从自然美走向理想美的美学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赋予玉文化以新的内涵。孔子论玉不是一般的说教,或故弄玄虚,而应看作美学教育的崭新形式。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其美学观也对后人也有着深刻影响。
此所谓,君子的品质有“似玉”之美,是因为玉具有的“文”和“质”的内在统一。对此,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贡也作了论述:“文犹质也,质犹文也。”由此,可以认为“文质彬彬”所指形式和内容的相和谐与统一。可理解为,“文”是礼乐修养可视的外在之美;“质”是对仁义道德可感的内心之真善美。李泽厚先生对孔子在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心理结构的历史地位评价说:“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
玉雕艺术的思想性从神的时代走向了理想化和人格化,这是玉文化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孔子赞玉的美学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对后来玉文化及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