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指数: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破冰之作,它传递出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旨,探讨的是一己蜉蝣对抗宇宙洪荒的“愚公移山”。科幻电影,难在世界观的铺设,胜在冰山一角的惊艳。可没有冰山,何来一角?格局的放大、脑洞的打开、技术的的进步,都是给坚实的故事增光添彩,而这故事的创立,离不开的,就是创作它的编剧们。借着这个时机,中影指数邀请到了《流浪地球》的主要编剧严东旭来和我们聊一聊《流浪地球》创作背后的故事。
整个春节档,仿佛都无处不在地充盈着“科幻”气息的烟花与爆竹。“六天20亿票房”“豆瓣评分开画8.4分”,春节档的良现象级大片之争,《流浪地球》意料之内地爬上了日冠军加上总冠军的口碑与票房双宝座,成为了这天空中最亮的那颗启明星。
但它的成功远不止商业成绩这一方面,更在于其“里程碑”的地位与价值。“标志着中国电影制作新时代的到来”,“如同科幻片元年的开启”,美国《纽约时报》给了《流浪地球》整整一个版面,认可了这部影片之于中国、之于世界的突破性意义。
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破冰之作,它传递出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旨,探讨的是一己蜉蝣对抗宇宙洪荒的“愚公移山”。科幻电影,难在世界观的铺设,胜在冰山一角的惊艳。可没有冰山,何来一角?格局的放大、脑洞的打开、技术的的进步,都是给坚实的故事增光添彩,而这故事的创立,离不开的,就是创作它的编剧们。
借着这个时机,中影指数邀请到了《流浪地球》的主要编剧严东旭来和我们聊一聊《流浪地球》创作背后的故事。
专访实录
中影指数
大刘的小说是高概念为先,影片中用了原著的世界观大背景,但是故事核却是新的,这个是一开始就确定的还是改编过程中摸索的?
严东旭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尝试过从原著出发,完全的贴近原著的叙事脉络,甚至尝试把流浪地球的五个阶段都拓展成具有故事情节的内容,在符合原著的基础上也做了好几稿的改编,最后还是选择了原著中比较紧凑的一段来做剧本。
这也是一步一步探索下来的,即便是最后决定要做过木星的故事,我们也探讨了非常多版的故事核,经过了好几个月的摸索才确定了目前的核心事件,这也是和导演提出符合中国语境的科幻故事的要求,不断的探讨过程中确定的方向。
中影指数
影片的催泪弹落在了父子亲情上,反观故事里几乎没有爱情的元素,亲情的这个情感线是一开始就明确要做的么?
严东旭
亲情其实是在最开始就要做的,关于爱情的元素在最早几版的故事大纲里也是有的,但随着故事的核心放在人类共同生存的大背景之下,结合时代和家园这样大的母题去探讨,爱情部分在后面基本就不再讨论了。其实在副线的人物上还是会有琢磨的,亲情已经是爱情的结果了,就我个人来说家庭的亲情部分有时候会比爱情更能引起共鸣。
中影指数
这个影片是由多个编剧配合完成的,剧本创作的过程中,是怎么样一个合作模式?
严东旭
在剧本创作过程当中,最早的时候编剧组一共四个人,导演,制片,我和另为一位编剧杨治学。合作模式就是共同探讨的漫长过程,当然很多要归功于导演对中国科幻很多年的思考和经验,最早期都是由导演确定整个编剧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在大方向进行讨论是否能创作出一个适合中国语境的科幻故事,另外就是中国观众到底能不能接受。我们早期花看好几个月的时间彻底的确定了大的方向,之后才有更明确和细节的讨论。当然我们也有分工,很多成果是我们编剧组达成的共识。
应该说剧本里每一段戏,每一段情节我们所有编剧都过了一次手,我们在整个剧本版本的迭代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版本,比如一个编剧写了原始的一版,交给下一个编剧进行改动和升级的创作,其他编剧也担当起审稿人或顾问的角色,真的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到后来具体的分工,爱情线、亲情线等等已经不是特别明显了,由一个编剧负责,到后面六位编剧都过了很多编。
中影指数
大刘作为原著小说作者,在剧本方面会给出一些建议和倾向吗?
严东旭
大刘一直以来对我们剧本创作都给了极大的自由和创作空间,他也认为电影剧本和小说是两个不同类型的创作方式,所以他没有过多的干涉我们的创作。反过来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也很努力找准大刘原著的核心精神和气质进行创作,不希望有偏离。
中影指数
在改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严东旭
这个剧本到处是障碍,真的太多了。我们很清楚在剧本创作过程中需要非常非常的小心,避免让观众感到尴尬,所以每个情节点上我们真的做了非常多的考量。开玩笑的说,最大的障碍可能是导演,真的挺特别怕导演开会时突然说这么一句话,“我发现有个Bug”。通常他说这句话,很有可能两个星期的讨论成果就白费了,要重新梳理逻辑和构造剧情,所以我觉得这可能是最大障碍。
导演郭帆
中影指数
影片从人物来分析,是一个男性向的故事,因为没有很明确的女主,这个是故意弱化女主的设计么?
严东旭
就我个人来说,男女都是平等的,所以在拯救世界来说既没有说这是男性的工作或男性向的故事,也没有说是女性的,没有特别区分。比如我特别喜欢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这个故事里的女主角换成男性角色也是走的通的。所以《流浪地球》的男性角色换成女性也是走的通的。
一开始的创作当中,我们先找了文化共通的故事再去找特异性的点进行加工。共通性就是末日求生的故事,这在东西方都是共通的。当然,就我个人来说,没有特别考虑男性向和女性向的问题,很有可能导演在角色的构成中选择放更多男性的角色,有自己的考虑。我并不觉得这是男性向的故事,因为我们想做的是人类共同感情的故事。
中影指数
吴京作为特别出演,是在剧本最开始就有的角色,还是进组以后为他量身打造的?
严东旭
吴京饰演的刘培强在我们确定故事大纲后,进入剧本阶段就已经确定有了。天上和地表两线并行在最早的剧本就已经确定下来的,反而是刘培强身边的支线人物每版都有变化,但是刘培强的角色是从拍摄到剧本都是有的,所以并不存在为吴京老师量身打造的。只是在拍摄时,先拍地面的故事,然后再拍太空站的故事,也是等待吴京老师身体康复才去拍摄的。
中影指数
听说有多次推翻,那每一次的推翻是依据什么来决定?
严东旭
在大的故事结构上我们并没有做翻天覆地的推翻,从大的情节点和结构,第一稿和最终拍摄稿是没有太大出入的。但在大结构下面的小情节,人物的情感、个性、不同的支线人物塑造是经过很多版本的尝试、组合和创作的,所以在这些方面肯定有推翻。至于依据是什么,每个版本都不太一样,其实叫改变更合适。情节变动的依据肯定是为了最终的故事效果和电影的质感。
中影指数
奔向春节档所以有家的主题倾向的这种设置是一开始就定好的还是后面定完意向档期之后才有的?
严东旭
我们在15年做剧本的时候,真的没考虑到春节档的事情。但选择春节这个情节一开始就有了,过木星的三天正好是中国人的农历春节,这真的特别凑巧在最开始就确定的剧情点。也希望由此唤起观众对家的情感共鸣。
没记错的话,本来想做的档期应该是暑期档,机缘巧合到了春节档的档期。在开拍的时候主创团队都没有想到春节档的事情,我们一直得到的消息和导演讨论的都是暑期档。甚至在开拍前剧本最后一稿我们还讨论过如果我们在暑期档上映,情节里的舞狮是不是不太合适。幸运的是我们没有删减,拍的时候导演也没删减,真的是机缘巧合,春节档对应到了一开始故事设定中的春节三天木星危机,挺巧的。
中影指数
春节挡一直都是喜剧扎堆,作为一个比较深沉的作品在春节档担心对票房有影响吗?有没有信心通过这个电影稍稍改变国人春节的观影习惯?
严东旭
这个至少没放在我们个人的考虑当中,因为在创作过程中都没有考虑到春节档中,所以并不是我们创作的初心。对于春季档喜剧扎,至少我个人没有特别大的意见。巧合之下更够让观众能够看到《流浪地球》的工作成果,也希望能够提供给中国观众更多的选择,更多类型的电影作品。 但是我们的确没有想过改变国人春节的观影习惯,我个人来说,不同人有不同的习惯和喜好,我觉得没必要去改变,但是让市场有更丰富的电影类型出现在观众的选择当中,对整个行业来说还是挺好的事情。
中影指数
作为中国科幻的“启航”之作,如何看待华语科幻电影的未来?
严东旭
其实中国科幻电影之前已经有一些新的尝试,我觉得我们的创作也是站在前辈们的经验之上,所以没有前人的经验,《流浪地球》可能没有今天的成绩。比方说一直被大家诟病的“三体”,我个人认为“三体”给了我们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包括我们的工作组的美术团队,有很多来自三体的同志们,因为他们带过来三体的很多经验,让拍摄过程中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错误。
当然在影响上来说,对于观众和业内人事,这部电影的确是一个启航之作,我希望这部电影是华语科幻电影的逗号,而不应该是句号。我也希望通过这个电影给业内更多的信心,给更多的创作者发挥的空间,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资本愿意尝试更多类型电影的创作,不单是科幻,还有冒险,科幻等等。
希望资本和制作公司能够带给我们更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创作,像《流浪地球》这个作品的确是创作团队沉下心来,花了很长时间。如果背后的制片方急功近利的话,我们是不可能有目前的成果的,所以特别感谢《流浪地球》的制片方和出品方给予我们平台和空间去施展拳脚,进行华语科幻电影类型的探索,也希望未来的华语科幻电影越走越好,扎扎实实的,一步又一步的把这个硬核的科幻类型做出来。